有这么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
诗人拜伦有一次看到街边一个乞丐身边挂着个牌子写道:“自幼失明,沿街乞讨”,手上的破盒子却是空空如也。于是拜伦就把他牌子上的字擦了,改为:“春天来了,我却什么也看不见”,过路的人纷纷解囊。
这是拜伦版的,我还看过美女版和艺术家版的,是否真有这件事已经无从考证,不过能流传这么广,还出了衍生版,起码作为一个故事是很成功的。
记得小时候,我是很害怕的乞丐,因为长辈说不听话就会被乞丐抓走。乞丐大约是狼外婆一样的存在。
我至今仍然清楚的记得我大概是五岁的时候,一个炎炎夏日正午,正在家门口的树下玩,突然来了个四五十岁头发花白的女乞丐,邋里邋遢的,就是大人一直描述的乞丐的模样,当时的我立马就吓哭了,跑回家里找奶奶。语无伦次的,大概是哭着说门口来了乞丐要抓我,要奶奶赶走乞丐吧。
奶奶安慰我说有她在,乞丐不会抓我的,给她饭吃就好了,然后盛了一大盆饭,又夹了些菜到门口放到乞丐的破盆里。也许是走了挺远的路,乞丐就席地而坐在门口吃了起来。我就跟着奶奶,紧紧的拽着她的衣服,偷偷的用我还是泪眼朦胧的双眼偷偷的看一下乞丐,被乞丐浑浊的双眼扫到又赶紧藏了起来。乞丐吃得很快,间或回答一两句奶奶的问话,一会就吃了个底朝天。要走的时候奶奶又去米缸里用塑料袋装了几碗米,给了乞丐。乞丐千恩万谢的走了。
乞丐走后,也不管我听不听的懂,奶奶就跟我说乞丐也难,如果不是穷到没饭吃了,也不会出来乞讨了。能帮一把就帮,总不能叫人饿死在家门口。那个乞丐家就在几里外的一个村,家里还有一个老得走不动路老公和一个傻儿子,有田也种不了,再不出来讨饭就要饿死了。
原来乞丐身上也是有故事的,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每次遇到乞丐,内心的小剧场就会开播。
后来,我在城市里看到的乞丐也不再如以前邋里邋遢的,散发着令人作呕的异味,让人唯恐避之不及。我们常看到各种各样的乞丐,坐着的,跪着的,躺着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职业的非职业的……应有尽有。
通常都会看到他们挂一块牌子,意思都是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我很惨,赞助我点钱吧!
通常这样效果都不会很好,很多人根本不会停留下来,即使停留下来的围观群众很多也会想,你惨,你以为我过得好吗,我还要还房贷车贷养老婆孩子呢,算了还是走吧。
一个怎样的故事,会让别人愿意赞助乞丐?我想开头的那个故事,“春天到了,我却什么也看不见!”这里头包含几个意思:
世界是美好的。
我是很惨的。
你是幸运的。
同时,故事很短,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了,乞丐的故事没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去深究,不需要长篇大论。
我想这是很多人愿意慷慨解囊的原因。也许,街边乞丐的故事也应该这样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