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一
来自第一章《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P7
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些,就能更好地掌握复杂的知识。心智模型是外部现实在心理上的一种表现。想象一名等待棒球投出的击球手。他必须在电光火石之间做出判断,要打的这个球是曲球、变化球,还是其他球路。击球手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有一些微小的信号可以帮助他:投手挥臂准备的动作、投球的方式,以及球上缝线的旋转样式。杰出的击球手会排除所有外界于扰,只留心上述代表球路变化的特征。通过练习,他会把各种球路变化的特征总结出来,用这些线索构建不同的心智模型。他会把这些心智模型和他知道的击球姿势、击球区域,以及挥棒动作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打出一记好球。他还会把这些跟与球员跑垒相关的心智模型相关联:如果一垒和二垒都有同伴,他可能会做“牺牲打”,让跑垒员继续前进;如果一垒和三垒有一人出局,他就会避免“双杀”,而是要保住能跑回本垒得分的跑者。他还要将这些跑垒的心智模型和判断对手的心智模型联系在一起。(对手是要后撤防守,还是要近迫防守?)此外他还要与从休息区传到跑垒指导员,再到击球手本人的信号相关联。在一次优秀的击打中,所有这些都要完美地搭配在一起:击球手击球,让球飞到外野的防守空白区域,为自己换来跑上一垒的时间,并为队友继续跑垒赢得时间。球员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已经挑出了最重要的因素,能够识别并应对各种球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心智模型,而且他把这些心智模型和棒球比赛中的其他重要因素联系了起来。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经验丰富的球员比经验不足的球员上垒得分的机会更多。经验不足的球员每次上场时都无法洞悉球场上繁多易变的信息。
许多人相信,他们的智力水平是生来注定的,学业无成是因为先天不足。但实际情况是,每当你学到新东西时,大脑就会发生改变一经验会被一点一滴地存储起来。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天资不同,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开发心智模型,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换言之,影响智力水平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本人掌控的。了解这一点,你就可以用失败来证明自己确实努力过,从失败中获知更多的信息,知道自己是应该更加努力,还是应该尝试其他方法。你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就像玩动作类电子游戏、试验新的自行车越野特技样,想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达到真正的专业程度,就要明白努力与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I,重述知识」
什么是心智模型,心智模型在学习中起到什么作用?
(说明,可以借助度娘更清晰的理解心智模型,但不要直接复制度娘的话哟。)
当我们学习一项技能or获取新知识和经验的时候,提取关键概念,找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归纳出结论,以便于对事物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形成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在学习中的作用:
1、学习者可以从阅读、学习、观察和经验中归纳和建构知识体系,以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事物的发展有自己的思考和预测并知道该如何行动。
2、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并且具备成长型思维,感到学习吃力说明在学习重要的东西,说明认知水平和思维在提升。并且从不害怕犯错,会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A1,激活经验」
过去你曾经从事的一项稍微复杂的工作,不是那一眼就能看出该怎么做的,当时你为自己建立的心智模型是什么?请描述这个工作内容,你的心智模型,以及心智模型的运用。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比如写复盘和写书评,需要构思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同时要相应的素材填充。一般在写复盘的时候,我会在我的复盘知识体系中挑选一种合适的复盘工具。举个栗子,我在写本学年的教学工作总结,使用KPT复盘工具:K(保持,Keep):在这次项目中,有哪些地方做得很好,需要保持?P(问题,Problem):这次项目执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T(测试,Test):针对P里面的问题,下一次项目中可以考虑做些什么尝试?
我就按照这个思路,搭建好逻辑体系,在里面填充我的工作过程和流程,工作反思以及下一步改进计划。再进行排版和言语语句的润色。再举个栗子,我在进行月复盘和周复盘的时候常用的就是生命之花复盘方式,从事业、财务、家庭、社交、自我成长等方面去记录自己这段时间的的进程和状态,和自己的目标进行对比,再反思和总结。按照这个思路框架就可以形成一篇很不错的复盘和总结。
「A2,规划运用」
尝试自己梳理一下,创造一个建立心智模型的步骤,先想一想你要把心智模型的建立放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具体又是哪一方面,然后想一想这个心智模型的建立过程未来可以很熟练的运用到这个领域,那么你需要那些步骤呢?
我希望把心智模式的建立运用到工作中,比如我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如何建立心智模型和应用呢?因为我在教育行业工作,所以我会进行教育学书籍的主题阅读:
1、找出书籍的核心概念
2、罗列出书籍里提到的工具和模型,并且写清楚是什么,它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是什么。
3、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去思考这个工具的运用,并进行反思。
4、归纳出该工具和模型可以用在工作的什么场景中,如何运用。
接着可以把多本教育学书籍的知识体系都放在一起,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以如何结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