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只是一名普通大一学生。大一阶段,学院安排的课程非常少,一个星期最多12节大课。那剩下这么多时间我都在干什么呢?
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完全没有计划过我的时间。加了两三个社团,课后基本除了跑去社团跳跳舞打打球,就是待在寝室里玩手机。即使是这样,我也整天忙得晕头转向。院辩论队每天晚上要讨论辩题,参加面试比赛、新生杯和各种交流赛。健美操比赛、迎新晚会学院节目和班级节目,这些活动加起来我一共参与了六支舞蹈的排练。一天到晚安排得慢慢当当。最忙的一天,我早中晚三餐都是在路上吃的。
一个学期下来,我感受到的只有这表面充实背后巨大的空虚。这种感觉就像是吃了很多零食之后,到了饭点还是会饿。
参加了这么多活动,我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辩论,真正需要的是学习。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大一下学期开学起,我就用某时间规划软件记录和安排我每天的任务。抛去上课时间,我暂时将每天的两个小时空闲时间规划为去图书馆学习。当有学校会议或活动任务时再安排进我的时间表,修改去图书馆的时间。
这样实行了一两天,我就发现,我可以在图书馆学习的时间其实比我预计的更多。
比如,中午11点四十下课,我去食堂吃个饭再到寝室休息一会儿也就是12点30分,这个时候再去图书馆背会儿单词或者读会儿课外读物,到下午1点40再去上下午的课。这样就多了一个多小时的学习时间。
再或者只有上午有课,下午空闲的时候。如果我选择在寝室睡觉,一下午的好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我选择去图书馆学习,我可以看一个小时网课,做完英语单词和阅读打卡,还能精读一章学科相关的专业书,在几项学习任务中间,我会看一些有趣的课外读物作为放松,或是小憩20到30分钟舒缓一下眼睛。
下午学习完,再吃个晚饭玩会儿手机,再去操场边听歌边慢跑。跑完,等辩论队的队友下了晚课,一起讨论辩题到深夜回寝室睡觉。
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充实而有趣的。
首次投稿,希望一点小小的体会能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