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在人为》 记录了绿地集团从1992到2012年来的发展历程,对企业的管理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深入思考与剖析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经营智慧。 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一家企业是如何把握机遇, 用时间换空间 ,实现由弱到强的发展,并用20年的时间从应运而生到走进世界500强。
1992年6月15日,上海市建委和农委两系统共同出资2000万,以“绿化上海,美化环境,造福人民”为宗旨,组建了上海市绿地总公司,当时36岁的住宅办副主任张玉良任总经理。
一个特殊的使命:解决上海城市绿化的难题
彼时的上海,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政府设想:“单靠财政投入的老路是走不通的,需要有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取得利润,分担城市绿化建设的重任。”于是,建委和农委两系统联名申请,共同出资2000万组建上海市绿地中心。公司使命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但要像普通公司一样从市场上赚钱,而且要把挣来的钱无偿地投入到城市绿化建设当中,解决上海城市绿化的难题。
怀抱着这样的使命,这家公司就像脱离了父母保护的孩子,失去了物质支持的同时,也开始锻炼自己坚强的生存意志!
以绿为旗,绿地的梦想启程
对企业来讲,绿地背负的使命是双重的,除了尽快为上海“添绿”,它必须竭尽全力在市场中生存。为了把握好中间的平衡,张玉良没有立刻把资金投入绿化,而是先去发现利润,依靠人脉和市场经验,先做了三个挣钱的项目。立刻,周围人向绿地投来了质疑的目光,说绿地不是做绿化的,而是吃绿的。面对非议,张玉良放出豪言:“每年至少拿出一半以上的利润搞绿化。”
果不其然,1993年,绿地开始围绕“绿”字大做文章,一条沪闵路上全长10公里的绿化带让绿地扬名,也让周围的误解也渐渐消散。短短三个月,绿地投入1700多万,平整了6万多平的土地,使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增加了0.03平方米。此外,还投资300万设立绿化奖励基金,开展市民种绿、养绿、护绿活动。
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
早年间无偿地投入绿化,渐渐铸就了绿地的商业模式——“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张玉良认为,做企业,始终要考虑的是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和谐共生。企业和政府的关系需要处理好,当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配合到最佳程度之时,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