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北京回来的朋友约吃饭,约好的地点很远,我在节假日的地铁里挤成肉饼,花了1个多小时才赶到,他们已经吃了一半。
对我来说,这样的经历很难得。内向的人更偏爱独处,对于社交是自我精力的一种消耗。
然而快10年不见,很想知道时间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什么。
短短一餐,寥寥话语,对生活的期许和抱怨,总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那个曾在高中校园被奉传为传奇的孩子A,在清华的大学校园里研究了四年的物理,在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了金融。现在在北京二环租住着70年代的房子,客厅会同时摆放着洗衣机和餐桌,占地四五十平,月租六千。他说北京很好,他挣得够生活没有压力,只是买不起房。
那个曾经在高中时代除了吃饭和睡觉可以一直做题的学霸B,在本科期间于加拿大交换学习一年,如今在华西进行硕博连读的最后一年。她笑着说花着1200元/年的房租,住在市中心的繁华地带,有空调,有热水器。准老公早已买好房,备好钻戒,等待她点头说yes。我问她毕业后会留院吧,她微微一笑,不出意外应该是。她亚麻色的头发在灯光里很漂亮,她依然是我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那个曾经一起同班六年的同学C,我认了他当哥,他记得我高一时剪坏的刘海贴在额头的样子,我记得他考上北航研究生的语气,他那时眺望着不知名的远方,从此就要走上高富帅的路啦。他在某个知名的研究所,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看见了自己的一辈子。
他们说起了共同的同学D,在某个福利很好的大公司,月薪20K,股份分红已超过100万。他们说起金融、房产,我只是静静地听,然后吐了吐舌头,老老实实地承认听不懂。
我们看起来都还是那时的模样,我依然留着短发,还有被剪坏的刘海。C还和高中一样,喜欢穿黑色的宽松T恤,搭配帆布鞋。B说话时候总是有银铃般悦耳的声音。A长高了一些,面容更加俊朗,18岁时说话“老气横生”的模样有增无减。
我们谈笑中,隔着一桌粤菜,隔着昏黄的灯晕,隔着城市和时光。
我想,十八岁的我们,会不会猜到,有一天这般坐在一起,谈论着这些话题。
C说他决定去做码农,面临很大的压力,如同那年考研那般,白日加班,晚上回到出租屋里,挑灯夜战。他说的时候,也看着远方,眼神里充满创伤。最后在地铁站分别,他挥挥手,像平时一样开玩笑,说苟富贵,勿相忘。我回头看了一眼,突然红了眼眶。
那时十八岁,高考将我们送上了不同火车,我们在各自的旅途继续前行,火车开过南方的花和湖,开过北方的裸露的土地,开过时间的河流,向前淌。
目送A远去的身影,他背着大大的黑色背包,拉着大大的行李箱,说着客套的道别,消失在人海。
我拉紧老公的手,看风吹乱了树叶,沙沙的响。
我问他,你觉得我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他嘿嘿地笑了,挺好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