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读书任务似乎减轻了一些。群里的小伙伴们也开始了互动,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故事。虽然看的时候会难过,但是过后舱内流动着感动和力量。今天的图书是我家丸子君的皂片,我真的从他身上学会了很多。丸子君是个32周的早产儿,出生的时候只有1760克,在暖箱住了23天,出院诊断上写着早产儿、极低体重、湿肺、心脏卵圆孔未闭、脑出血、听力需要复查、视网膜病变待复查……足足半张A4纸,因为发育不足,丸子君七个月还坐不稳,但是他真的很努力,八个月那天,他会四爬了,我和他爸眼睛都湿润了,曾经他被医生预测为脑瘫高危儿,而我知道,会爬就会走我们可以松一口气了。一路的打怪升级让我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妈妈,肠绞痛?我懂。大运动?我懂。精细运动?我懂,认知、语言……我全懂。因为不敢不懂,不懂我就会焦虑害怕。直到现在,小丸子两岁半了,我一直觉得他是个小超人,自己那么努力的追赶,而在养育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我与妈妈的关系。并且我发现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看到,孩子依然会有安全感的问题,这可能源于他出生后就住在保温箱里,并没有与妈妈建立连接。所以,我来了,与大家一起重塑自我,改变自我,为了自己和我们爱的家人。
下面是今天的正式打卡:
我今天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体自身的趋向性为,只要提供最低条件,就会走向发展和成熟。
客观的知识
已知的知识——
1、治疗师越真诚透明,当事人越容易改变。
2、治疗师越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当事人越容易改变。
3、治疗师越“共情理解”,当事人越容易改变。
为何会发生?
——从治疗师的共情、理解、接纳复制而来。认真的倾听自己的情感,接纳它们,较少防御、较少评价,就可以按照人类有机体的自然倾向自由的成长。
进化的过程:流动的过程
——不被承认、不被表达➡️抽象的表达➡️直接的表达➡️开放性的生活体验(可以随时回到过去发掘当下的意义)
始于远离停滞,远离情感和经验的疏离,远离非人格化的心理活动,转向流动、变化、情感和经验的直接性,对情感和经验的接纳。当事人尝试在变化着的经验中发现一个变化着的自我。真实和密切的人际关系,功能的统一和整合。
治疗的结果
——由不可接受的、不值得尊重的,必须依据别人的标准而活着的变成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自我定向的人。对自己产生更多的积极的态度。
主观的图景
治疗师的体验
——从害怕到尊重,在通往他内心的可怕旅程中与他同行,希望他与我真实相遇,我成为我,从而他也成为他。
当事人的体验
——我害怕他,我需要帮助,我可以信任他吗?似乎可以。我更害怕了,这种感觉从未有过,过去就在那里,却有新的感受,我的世界四分五裂,我努力倾听自己,让自己沉到内心深处。我不能很准确的知道我自己是谁,但我自己懂得那些失败和受伤的经验不是致命的。
我的思考:主观和客观我们到底该遵循哪个呢?或者说,二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它们是相对应,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说我们的育儿方式,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天使的一面,但一定也有让人头疼,甚至愤怒的一面。我们大人习惯性的觉得听话、省心的孩子就是好的孩子,不听话,让人操心的孩子就是坏孩子。那么,有没有只当天使从来没有小恶魔一面的孩子呢?恐怕是没有。因为,可爱、懂事,令我们开心与调皮捣蛋、愤怒,悲伤这都是同一个孩子,他就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只主观的要求他有好的一面,而忽视他客观存在的坏的一面。再继续思考,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一个事事听话的孩子势必会压抑自己的一部分,而且是让他的情感可以流动的一部分,还是让他将来在竞争力可以获得力量和资源的一部分。所以,从今天起,我要悦纳孩子的不完美,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