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55篇。
《论语宪问篇第十二》第35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杨伯峻【译文】孔子叹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道:“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澈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是天罢!”
钱穆注解——不怨天,不尤人:尤,非之之义。孔子道不行于世而不怨天,知天命有穷通。人不己知而不非人,知人事有厄,亦皆由天命。
下学而上达——下学,学于通人事。上达,达于知天命。于下学中求知人道,又知人道之原本于天。由此上达,而知道之由于天命,又知道之穷通之莫非由于天命,于是而明及天人之际,一以贯之。天人之际,即此上下之间。天命我以行道,又命我以道之穷,是皆天。
钱穆译文——先生说:“没有人能知道得我了吧!”子贡说:“为何没有人能知道得先生呢?” 先生说:“我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只在下处学,渐向上处达。知我的,算只有天了!”
南怀瑾注解——孔子有一天感叹没有人了解他。子贡听见就说:老师何必这样悲观!怎会没人了解你?孔子说,我这一生,“不怨天、不尤人”;从基层的学识,艰苦的人生经验起步,但不为现实所困,能够升华,走入形而上的境界。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因为孔子出身穷苦,在艰难困苦环境下,体会到人生哲理,成就智慧的德业,升华上达,超越世俗,因此对人世间也不要求别人的了解,存心自有天知。
皇侃《义疏》云:“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全部意思都贯通了。
朱熹注解——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然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盖在孔门,惟子贡之智几足以及此,故特语以发之。惜乎其犹有所未达也!程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在理当如此。”又曰:“下学上达,意在言表。”又曰:“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盖凡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然习而不察,则亦不能以上达矣。”
钱穆注解——本章重在下学两字。一部《论语》,皆言下学。能下学,自能上达。无怨无尤,亦下学,然即已是上达之征。孔子反己自修,循序渐进,以致其知。知愈深而怨尤自去,循至于无人能知惟天独知之一境。故圣人于人事能竭其忠,于天命能尽其信。圣人之学,自常人视之,若至高不可攀,然亦本十室之邑所必有之忠信而又好学以达此境。故下学实自忠信始。不忠不信以为学,终无逃于为小人之下达。至于舍下学而求上达,昧人事而亿天命,亦非孔门之学。深读《论语》者可自得之。本章孔子自述为学,极平实,又极高远,学者恐不易速明。能在心中常存此一境,而沉潜反复于《论语》之全书,庶乎有一日可望见其有所卓然之处。
不怨天,不尤人,就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因为你自己的精神境界只有你自己知道,而你境界越高,真正能理解你的人就越少,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
所谓下学而上达,就是下学人事,上达天道,从人事中悟到的人道其实都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参明了人道也就觉解了天道。人事有泰否,天道有穷通,参悟了人事就能不尤人,觉解了天道就能不怨天,所以,真正知道我的境界的恐怕只有天吧。能知道圣人之心的,只有天,因为圣人的境界是和天地同一的.如黑格尔所说,只有智慧才能认识智慧,只有思想才能认识思想。
中国文化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周易》分为上下经,上经讲天道,下经讲人道,整个易经合起来就是推天道以明人道,就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而孔子从下学而上达,从人道参天道,真正悟到“天人合一”,这是实证得来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成语:韦编三绝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所以孔子“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是孔子的境界,更是千百年来后人孜孜以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