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带我和姐姐去商场买衣服,姐姐总是要了一件又一件,撒娇卖萌打滚儿,让妈妈无可奈何,只好就范。姐姐穿着新衣服在镜子前转来转去的时候,小小的我,拉着姐姐的衣角,悄悄的说,姐姐,姐姐,等你穿小了就给我好不好?
我忘记了很多忧伤和快乐,却一直没有忘记当时的心情:胆怯而不满足。我不敢争取我想要的,因为从小我就是懂事的小孩。我兢兢业业的学习,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落入不喜欢的专业,甚至在父母的建议下攻读研究生。爸爸说,上高中了,该收心学习了,我放弃了绘画;妈妈说,大三了,该提一提成绩,不要贪玩了,我放弃了吉他。
你问我过的怎么样,我只能说还好。懂事的我,在还好的学校,读着还好的专业,拿着还好的成绩,准备着下一段还好的人生。
1)你也是懂事听话的孩子吗?
《请回答1988》里,德善在家里排行老二。爸爸下班回家会悄悄给弟弟带美味的冰淇淋,妈妈早上起床会给姐姐做好吃的煎荷包蛋,留给德善的只有腌豆子和因为只差三天而不得不和姐姐一起过的生日。
二女儿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这个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样,我们要谦让着。我们都以为爸妈是知道我们的牺牲精神的,可是并不是。不管有没有能力提供,因为你懂事,他们都以自认为最合适的安排代替掉了你最想要的结果。
爸妈对孩子的爱是绝对的,但爱的方向却是相对的。在一个多子女,经济条件中下的家庭里,不管是老大还是老二,懂事的孩子最省心,表现最好,也自然而然最多承担着父母的期待。甚至某些独生子女家庭,溺爱环境下的不良奖惩制度也会让孩子内心不断迎合父母。于是你成长过程中每一次选择和试错,都是在父母的世界观下受到审视,一旦不符合,即受到超剂量的失望与责备,对你来说,深深的自责和难过会极力约束自己在下一次试错中不再犯错。久而久之,父母对你的要求越来越多,于是你的生活会和父母的定义越来越近。
2)从不敢争取到再也找不到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知乎用户西格先森在回答“生活中有哪些小事让你意识到了思维的局限性”时,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曾经在面包店打过工,帮忙卖现烤的面包蛋糕。
很多家长会带着小孩子来买面包,然后问小孩想吃哪种。
当小孩说想吃面包,家长会说:面包不好吃,吃蛋糕好不好?
有趣的是,另外一些小孩说想吃蛋糕,他们的家长却说:蛋糕不好吃,吃面包好不好?
这时候小孩是什么反应呢?
他们只是撅着嘴巴接受了。
可笑之极,你的选择,你的感受,你的倾向,家长竟然比你更加清楚吗?在一个幼年孩子的眼里,是的。家长的经验和能力更加丰富,在孩子世界里简直是神化的存在,而且孩子的屈服还会赢得“懂事,听话”的赞美,这时候坚持自己的选择便没有那么重要了。
如果这些撅着嘴巴接受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其他长辈加以引导,他们最后只能成为连自己喜欢面包还是蛋糕都分不清的大人了。
于是可以左右你的人越来越多,老师,老板,男女朋友甚至普通同学。你不是一个顺从的人,只是当别人给出选择,你好像在别人的世界观里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
3)请为你自己自私一次
回到刚开始的例子,我曾经提出“给我也买一件吧”这样的要求,可是却得到了“自私”的评价。
在对外表刚有模糊认识的年纪里,我穿着不甚合身又落时的旧衣,自卑又落寞。一件小事,影响着我的想法,我的心理,甚至我的决定命运的性格。
我深知,父母并不是不爱我,也不是负担不起另一个孩子的衣服,更不是潜意识里想要控制我。他们只是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里做出了自认为对我们最有利的选择。可是,集腋成裘,水滴石穿,如果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被别人规划好的,还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中的父母不断要求莉迪亚,她确实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可是她终究无法实现他们的梦想。
在一段恋情里,你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科研生涯里,你也不敢告诉老师自己没什么感兴趣的;在工作中,你也只能附和别人的意见。失去了自己,你获得了羞涩,团队意识强,重大局的标签。
懂事的你,永远找不到自己,所以在不影响别人生活的前提下,请自私一些。远离那些赞美和鄙视的符号,不要再让任何人的任何标签左右你。
在二十多岁还来得及的年纪里,像个孩子般用舌尖尝遍每一种冰淇淋的口味。别人的意见只能参考,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负责。
欢迎关注最新文章:仅需6个方法,让你战胜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