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父母都已经七十多岁了,靠农活维持生计,而他四十多岁了,仍然单身一人,一无所有。
有一次,没有钱用了,怎么办呢?悄悄地拿了父母辛辛苦苦种的谷子去卖。父母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说,谁要你生了我这么笨的脑袋,养不活自己,当然要问你们要了。
问得那样理所当然。 他可曾想过,父母老了,可他正值壮年呀!
当我看完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第一封信《好的起点并不决定好的终点》时,让我想起了上面这个故事。心情感到特别沉重。
不由自主地问, 这究竟是谁的错?
洛克菲勒在书中说到: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脚下时,注定你不会生活在山巅。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但并不意味着,起点不同,其人生结果也不同。
父母只能决定我们人生的起点,并不能决定我们人生的终点。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故事中的他,父母都是农民。难道农民的儿子就注定一辈子贫穷吗?不是的。
很多农民的儿子,甚至是孤儿,最后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杜月笙还不惨吗?四岁丧母,五岁丧父,八岁后母丢下他走了。舅舅,外婆条件不太好,不敢收留,从此以乞讨为生,直到十五岁外婆才介绍他去上海打工,独自一人闯荡,最后称霸上海,黑白通吃,做了蒋介石的少将参议,成了当时上海叱咤风云的人物。
换做故事中的“他”,处在杜月笙那个家庭环境中,那只有死路一条了。
反过来说,家庭条件好的,就注定他的人生结果就一定好吗?答案不是的。
洛克菲勒在第一封信中提到:有个人继承了父母2000万美元,却把这笔钱变成了100万美元。2000万美元啊!相当于现在12877.8万人民币。
这是为什么呢?洛克菲勒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钱可以使人变得堕落腐化、嚣张跋扈、目空一切。用钱毁灭了孩子,愚蠢地把孩子塑造成不思进取、只依赖父母成果而活的无能者。
我们又回到故事中来,故事中的“他”之所以变成了“啃老族”,是因为把孩子从小就“富养”起来了,导致孩子成了无能者,不懂得感恩,丧失了劳动积极性,思想偏离了正常轨道。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我们身边有不少类似的现象。
其实,不管父母是否给了我们巨人的肩膀,我们都要学会自立,自强。
克洛菲勒在信中提到: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是能够享受其创造成果的人。那些如海绵一般榨取却不付出的人只会失去快乐。起点可能会影响结果,但不会决定结果。只有决心做好准备的人才会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