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公众号“新时代士的精神”,以后只发在公众号里!
问题33,这篇文章该不该删除,这种行为是不是“犯错”
一位好朋友在大学三年里拿了8个国家级竞赛的奖项,有很高的竞赛加分,绩点飚到4.53/5,这位朋友写了一篇6000字的文章叫做《如何速通期末》,主题就是教大学生如何拿到高绩点,如何混高分,如何只花大概很短的时间,就获得还不错的期末成绩,各种方法,他把自己这篇文章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被学院辅导员和老师看到了,老师和辅导员要求他删除,总之就是批评他,投机取巧之类的,甚至不删除的话,会有其他比较严重的后果。我自己思考的是,学校需要稳定的秩序,只需要把这个秩序维护好就可以了,好好养一群“猪”,不允许有这样,打破秩序的人出现,因为校长之前大学也逃课,所以特别想知道,校长怎么看,老师和导员的这个动机。
答:这个学生很厉害,洞悉学校的规则。老师和辅导员作为学校的工作人员,既定秩序的维护者,获益者,当然是要维护学校的规则,维持一片平和祥乐的气氛,屁股决定脑袋。
问题34,1、现在网络信息繁杂多样,充斥着很多观点各异或相互矛盾的内容,这让我在获取知识和了解事实时深感困惑。我想向何校长请教,在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时,应该从哪些角度、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而准确地判断信息的真假呢? 2、我发现自己虽然积累了不少知识,但这些知识都很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导致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很难灵活地运用所学去解决,知识没有被真正 “盘活”。想请问何校长对于梳理整合零散的知识,建立起知识体系有什么好的建议?
对第二个问题的补充:如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学习中会对某块知识理解清楚了,但我的感觉我只是很单独理解了这一块知识点,不会拓展运用、关联运用。
答: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如何解读信息,核心在于平时的练脑,以进化为乐的原则去生活学习,列举几个具体的方法论。
一,学习掌握科学方法,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学好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解什么是个体偏差,什么是大数定理。
二,凡事不急于下结论,不预设立场,让子弹飞一会儿。
三,用利益分析法研读历史,社会新闻等。很多同学对历史没有感知,或者只会被情怀感动,但是真实的历史运转大部分都是利益在驱动,还夹杂着谎言欺骗,做一个头脑清醒的现代人。
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任何新闻,学会大致估算投入产出比,看看新闻符不符合正常的经济学逻辑。
第二个问题我把它翻译成“学习如何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织成网络,织好了网络,还用自己的语言教会别人”。这里可以学习华罗庚的把书读厚和把书读薄法。第一阶段由薄到厚,就是读一本书把每个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做出深入思考,加上批注和参考材料,这样就把一本书读厚了。第二阶段是由厚到薄,进行完第一阶段后,搞清楚了里面的知识点,悉心领悟揣摩,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并做好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语言去总体把握全书的要点,提纲挈领,理清脉络,化繁为简。这样一本书基本就掌握了。还有一种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法,一切知识,都随实践而转动,依赖于实践的需要,依赖于实践的平台,依赖于实践的磨砺。有没有实践,以及实践规模的大小,是区分伟人,牛人和泯然大众的最根本东西,读书确实很重要,但它是浮在实践上面的东西,只读书,不实践,容易变成教条主义,只实践不读书,容易变成经验主义。如有实践机会,抓住一切机会去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实践上,用实践来验证知识,而不仅仅是用知识来验证知识。教员在《实践论》中总结道,一切正确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并论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双螺旋互动增强回路。
对个人发展来说,最关键的是选择的行业和平台的大小,因为这是人生实践的具体的,根本的载体。
关于学习知识点,关键是在现实实践的试错中,找到自己的赛道。然后根据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战略中心读书,所谓“六经注我”,用知识为实践赋能,从“知识是知识,我是我”进化到“知识与我融为一体”,运用知识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