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子过去有个同乡叫江风,从小被人们称作神童。他五岁能读《论语》,七岁便能写五言律诗。到十岁的时候,一篇长赋引得满堂喝彩。当时更子高兴地对江风说道:“好好努力,以后有望和古人比肩!”江风也对自己很有信心。
但随着年纪渐长,江风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屡次应试不中。他的诗文越来越好,却不能赢得主考官的青睐。江风的家人发怒了,叱骂他说:“以后不准再用功在文学上!专心一致研究历年的考题!”江风不以为然,他上身只披着羊皮坐在屋顶上,效仿春秋时的宁戚那样敲着牛角高歌:“天生我才啊!当在其后!”之后便继续努力研究他的诗文,并向京城各个有名望的大人物投递,希望得到赏识。更子看了他不断涌现的新作,暗自赞许道:“好啊!原来我以为至少要十年时间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现在看来三年之后他就会有所成就了!”
但是两年过去,从江风那里却不再有新的文章寄来,也听不到其他人传唱他的诗句了。更子感觉很奇怪,便写信去关切,江风回答只是含含糊糊,说:“很快就有新作了。”等到第三年的时候,更子终于放心不下,担心这个本来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已误入歧途,沉迷于声色犬马之物。他特地向官长请批了假期,不远万里赶回故乡察看,却见江风家门前张灯结彩,家人们喜气洋洋。一问才得知,原来去年江风已高中进士,被皇上赏识派到附近的大县做七品知县。因为路途遥远,所以才没有及时通知到更子。
更子急忙赶到江风任职的县城去祝贺他,一见他果然已是乌纱在顶,绣袍加身,进退有度,不怒自威,全无当年落魄的模样,只是两眼之中少了一股灵气,颇有些呆滞。更子问道:“大人过去文思如涌,下笔如神,为什么最近没有新的文章传世呢?是公务太繁忙了吗?”
“这个倒也不是。”江知县听更子问起,面上颇有些愧色,但还是诚实地说道:“只是我过去写文章也不过为了名利禄位,如今禄位已得,自然没有什么心情了。”
更子听了更加诧异,说:“过去曹家父子都身居高位,苏氏一门皆有官职,但都没有停止笔耕,为什么大人如今就缺乏心气了呢?”
江风越发羞惭,拂袖说道:“不要提了!作诗文颇耗心力,又不能成名,何用之有!”便转身进县衙了。
更子十分失落,从县衙中走出来,站在原地怔了好一会儿。少倾,他才忽然对身边同行的一名后学问道:“当初周公受命平定三监之乱,又制礼作乐,他得到了什么封赏作为报酬呢?”
这位后学诧异更子突然问起这样的问题,思索片刻后说道:“周公摄政于成周,其子代父受封于鲁,成王葬公于文、武之侧,当是很大的礼遇了。”
“不对!”岂料更子坚定地说道:“周公当初本受武王之遗命,可取孺子而代之,却没有这样做。摄政周国,平叛定制,何其威也!亦可自立而传位子孙,他也没有这样做,而是还政于成王,谁说周公得到的恩赐就超过他本来可以取得的呢?他不是为了自己享富贵,而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定才这样做的啊!所以自古以来那些伟大的人物,都不是为了禄位去做事的,而是为了万民去奉献。”停了片刻,更子回头望望县衙的方向,又叹息道:“现在江大人因为有了禄位就停止写文章,这说明他并不是为了让天下人能够欣赏到他文章的精彩才去这样做,而只是想要凭借讨好一部分人获得私利罢了,这样怎么能有所成就呢?”
“我听到的不完全是这样。”后学说道:“刚才进门的时候我听见有县衙的人在窃窃私语,说江大人最近每晚都亲自研磨,备好文房四宝,想要对着美好的景色写出一篇伟大的文章来,可往往写了没有几笔便大发雷霆,半途而废了。想来大人他并没有完全停止诗文方面的志向,只是在创作上遇到瓶颈了。”
“哎,我怎么会想不到这种事呢!”更子听了他的话,顿足叹道,“我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江风贤弟过去写文章,从来不奢求能一蹴而就,直接扬名天下。只是他当时一无所有,但凡有了生气和灵感,就必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作文上。一旦开始写,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像把整个的生命和前途都融入其中。其实他当时的才气,距离古人还远着呢!但是他却不气馁,不懈怠,把句子雕到认为没有缺点了,就立刻投递给我和京城有名望的大人物们看,那的确是他的心血在里头啊!可是现在他已经有了禄位,一直折磨他的穷困已经远去,那些本来就不够完美的句子,在他看来也不值得继续雕琢了,因为它们已经不是自己的唯一生命了。常言道:‘敝帚自珍’,就像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会把父母的遗物看作无价之宝,越是穷困到一无所有的人才会越把他的一切信念集中在某件事情上。过去的江风只是名文学上不成功就只能成仁的落魄少年,但现在的他已是万人之上的知县大人,将来更是前途无量,他怎么还会用心在文章上呢?就算他想这样做,也是很难办到的了!”
说完,更子若有所悟,又停了片刻,说道:“苏东坡当初接连被贬黄州、岭南也能笔耕不辍,佳作频出,而他做官亨通的时候,在这方面也并不懈怠,他是真正热爱文学的人啊!不但如此,他落难惠州的时候不忘为百姓防治瘟疫,在儋州的时候教民众使用秧马、建造水磨,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这说明他在穷困到一无所有的时候,也并不是把文学作为人生的唯一寄托,他的心里是有着公事的啊!像他这样既不因为富贵而舍弃文章,也不因为穷困而舍弃公事的人,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文学家、了不起的官员、了不起的古人!那些只能够做到敝帚自珍的人,怎么可能与他相比呢?”
后学听了这话,赞叹不已,认为直到今天才重新认识了苏轼。就在二人继续讨论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朝廷的消息,原来今年气候不好,皇帝下令在繁华的地区加税,以补贴受灾地区人民的用度。更子知道了这件事,竟一时糊涂起来,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