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要回到故乡。在这里我想讲述三部我喜欢的战争片:
1、有关美国南北战争 《诸神与将军》《盖茨堡之战》
2、有关越战 《我们曾是战士》 《现代启示录》
3、有关二战 《从海底出击》
对于一位身涉险境的战士来讲,故乡是最大的安慰,故乡的贫瘠和无聊都会成为冲锋时的念想。为家乡而战是一个莫大的理由。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及我曾看过的最长的一部战争片《诸神与将军》(《Gods and Generals》)与《盖茨堡之战》,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两部电影如果连续看完得需要七个小时。如果还能与这部电影相遇的话,我会愿意再次让枪炮声响彻耳边。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电影,我独独钟情于这部,在《诸神与将军》中,最为出彩的是南方的罗伯特 李将军和“石墙将军”托马斯 杰克逊。在罗伯特 李的台词中,当李将军决定重拾刀剑之后,他说:“为佛吉尼亚而战”!请注意,是为佛吉尼亚而战,佛吉尼亚是李将军的故乡。一个男人为自己家乡而战,再也没有比这个更为合适的的理由和荣誉了。
一部伟大的电影在五分钟之内就能展现所有的内容。战争片也是如此。人性在战争中是善恶相加的。在《我们曾是战士》这部电影的开场中展现的五分钟奠边府之战的惨烈不亚于《雷霆救兵》中的片头二十分钟登陆之战。不过这部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激战的场景,而是战士出发时的一幕。在凌晨破晓时分,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军官,在各自的居所收拾行装,妻儿在一旁默默无语,出门时吻别,战士从各个居所中逐个走出,汇聚成一支队伍,没有音乐,没有台词,只有脚步身和见面时的微微一颔首。在他们身后,女人们倚门抽泣。
我们用战争片来表现什么呢?在战争片中,枪火和烟幕,鲜血和死亡,泥泞和污秽,同样还有壮丽的风景,在这些背景之下,不同的人走在一起,用杀人来解决争端。谁赢或输是属于大历史的叙事,我更看重的是那些战士所展现出来的困惑和勇气。有被枪炮声吓的不知所措的士兵,也有在战事伊始还未射击就已阵亡的战士,同时还有在战场上四处搏杀侥幸身还的战士,在这些战争片中,伤痛的哀嚎声与枪炮声一样撕裂耳膜和人心,前者更会触及观影的个人。
战场从来不是一个具备想象力的地方,在那里只有你死我活或者大家一起死的收场。在《我们曾是战士》这部电影中,战场的概念更为真实,敌在左右的表现张力更为现实,举枪射击不是依赖于平素的训练,而是下意识的反应。为了一个远在万里之遥的土地,人和人互相仇杀,为了一个不知所谓的主义,人和人相互憎恨。
如果用战争片来表述人的矛盾再适合不过了。因为所有的战争片都是事后检讨。在这些战争片中,我唯一喜欢的是人表现出来的矛盾----让人更像人。对于战争片而言,初初看时会被战争所吸引,只有当个人的所见所闻充满喜怒悲哀之后,战争片才更接近文艺片的内涵,在极尽虐杀之能事后,只有知识及生活社会阅历相当丰富的人,才会去欣赏它,看懂它。它在指导我们怎样去面对世界和面对自己。
就像沈从文先生的墓志铭一样:“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如果从战争片中只看到输赢,那么这部电影与你而言,你就错过了。当然我指的是那些为人而拍摄的战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