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中萍
今天听会员群里张嘉添老师解答一位家长的问题,深感做一个聪明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这位妈妈因为儿子被老师当着全班面打耳光,很生气,要去学校找老师,并要求老师在全班面前道歉。
我也是妈妈,很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自己的孩子自己打都心疼不已,不要说被别人打了,甚至都不能忍受爱人动孩子。但是,我还是希望老师能够严格要求我的孩子,毕竟“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惩戒的教育也不完善,毕竟大多数老师,都是为了孩子好。
我也是老师,年轻时也对学生动过手,一直以为“爱之深,责之切”,但在见过太多老师好心办坏事,常常安慰自己:别给自己找事,孩子学好学坏,老师上好课就好,千万别动手。
张老师肯定了妈妈安慰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因为“情绪需要陪伴”,有了妈妈的陪伴和同理心,孩子的痛苦一定会减轻很多。“家是温暖的港湾”,孩子在家中感受到了温暖,所受伤害也能够得到安抚。
张老师否定了妈妈去找老师评理,让老师在全班道歉,原因是老师毕竟有师道尊严,如果孩子不转学,无非两种结果:第一种,老师道歉,好学生会孤立孩子,差孩子会与孩子成为“朋友”,孩子也会一有事就想到让妈妈摆平,老师也会在学生面前没有威信,以后也许会不管孩子,孩子越来越差;第二种,老师不道歉,可能会继续冷语相加,孩子继续受到伤害,甚至影响孩子一生。
是的,作为老师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家长解气,觉得为孩子“伸张正义”了,老师被处理,孩子却最终被荒废,受伤害的依然是孩子和家庭。所以,我们当妈妈的,有时是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进行着更大的伤害,最终却还把责任推卸给老师。
张老师教家长,买点水果到老师家里(并不是提倡给老师送礼),首先对孩子给老师带来麻烦表示歉意(同理心),再对老师当面打孩子一事表达自己的愤怒(释放情绪),老师一定会感受到家长的心情,良知会升起,自然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老师本来就知错了),今后也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注意到这位妈妈的提问中并没有提到孩子为什么挨打,人之常情,我们有时会避重就轻,尽量利己。我也是老师,我想老师也不至于无端的打孩子,老师也是凡人,也会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也许孩子做的过分,老师才体罚了他,但体罚毕竟不对,遇到如此通情达理的家长,老师自然会反省自己(良知升起),将来会更理智的对待孩子。
想起有一次处理女儿与老师之间的矛盾,现在看来还算做的聪明。
一次,女儿上完特长回家哭着说不想上了,说老师吼她,我搂住孩子,听她细说:原来孩子觉得自己做对了,老师却吼她,她哭着跑了。我等孩子哭完,说:“妈妈知道你很委屈,但老师一向对你不错,是不是你错了你不知道呢?”孩子继续哭着说:“老师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骂我,我多没面子我不去了!”我感受到可能伤了孩子自尊说:“是的,那是有点儿不好意思,不过,你跑掉是不是也不对啊?老师也没面子了,对不对?”我搂着女儿问。
女儿渐渐不哭了,可能也认识到自己的冲动,我又说:“老师也有犯错的时候,也可能看错,你跑了不是也错了?明天你去和老师道个歉,老师一定还会像以前一样喜欢你!”女儿还有点儿担心,怕老师不原谅,我打包票:“妈妈就是老师,我想老师一定会原谅,如果不会,咱就不学了!”
之后,我背着女儿给老师打了个电话,为女儿的冲动跑掉道歉,也说了孩子对老师当同学面吼她,她觉得没面子,很难过,并告诉老师孩子明天会向他道歉,请他能够安抚一下孩子,老师也很通情达理。
第二天,女儿回来,我问怎样?女儿高兴的说:“我给老师道歉啦,老师说没事!”转身又玩去了。
听了张老师的课,我庆幸这件事是做对了,首先让孩子的情绪得到了陪伴,让她感受到妈妈的支持,也管理了她无理的行为,让她为行为道歉,接着打通了孩子和老师的关系通道,不至于让孩子再次受伤。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如果我们做家长的只是一味站在他的立场,不指出错误,孩子怎么能健康成长?
我站在妈妈的立场上,认为家长不要动不动状告老师,转告学校,与老师、学校为敌,才是一个聪明的家长;我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认为一个会管理情绪,而不是冲动只为孩子讨公道的家长,才是聪明的家长。
我们都努力做一个聪明的家长吧!
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