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到集。
柿子在我国历史悠久,经考古发现,一万年前老祖宗就开始采柿充饥了。《礼记》中把柿子列为国君日常食用美食之一。
梁简文帝作《谢东宫赐柿启》感谢太子送柿,“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送礼送柿子,可见柿子之贵。
在中国文化中,柿子因美味可食、长久、如意而贵。
柿子味美,古代吃货开发出多种吃法,柿饼、蜜饯、柿酒、柿醋……柿子还是饥馑年救命粮。民间有谚“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
明代《嵩书》中记载:“戌午大旱,五谷不登,百姓倚柿而生。遂免流移。”陕西富平有棵柿子树被封为“凌霜侯”,因为它救过幼年要饭险被饿死的朱元璋。
柿还因长寿、质坚,寓意牢固、永久、如意,为古人青睐。柿蒂纹作为装饰纹被用在剑首、器物、建筑、衣服上。官员的蟒服、锦衣卫的飞鱼服,用柿蒂纹作装饰,很华美。今天这个文化意味渐衰,柿木成为制作高尔夫球杆的重要木料。
但在当今民间,柿作为吉祥果仍被广泛使用。一些地方婚礼必备柿子,表“事事如意”;大年初一用柏枝、柿枝或柿饼、金橘置于堂前,谓“百事大吉”。
你是不是在微信朋友圈也看到这样的消息
柿子虽贵为吉祥果,但也屡遭误解。北有“柿子牛肉同食而死”的传言,南有“柿子螃蟹共食而亡”的禁忌。前不久,微信朋友圈疯传:吃完柿子别喝酸奶,会中毒,有个孩子没等到医院就死了。
谣言止于智者,然而无知者信之,惶惶而传谣。竟有网友因柿子酸奶同食担心会死而发帖求助解毒办法。
柿子不会“杀人”
医学很严谨,生命很复杂,生死很严肃。今天我们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来为“杀人”的柿子正名。
中医认为柿子性寒,所以古代医书不建议柿子与其他性寒食物同食,以防出现腹痛腹泻。现代研究发现,柿子含有鞣(róu)质,不成熟的尤甚,空腹食用,在胃酸作用下可能凝结成不易消化的团块。若团块太大通不过幽门进入小肠,就会在胃内形成胃石,久而引发溃疡,导致胃痛、恶心、腹泻等。
消化科医生偶尔会接到胃柿石病人,但医学界尚未发现吃柿子会导致死亡。
柿子中的鞣酸绝大多数集中在皮中,在柿子脱涩时,不可能将其中的鞣酸全部脱尽,如果连皮一起吃更容易形成胃柿石,尤其是脱涩工艺不完善时,其皮中含的鞣酸更多,因此尽量不要吃柿子皮。
除此之外,还要避免与鸡蛋、鱼、虾、蟹等高蛋白食物一起吃,更要避免与含酸和蛋白质的酸奶同时进食。
河南省中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主任刘永生说,柿子性寒,若患有胃部寒凉者,不宜食用。患有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动力功能低下者,胃部切除术后,不宜食柿子。
“柿子含单宁,易与铁质结合,从而妨碍人体对食物中铁质的吸收,所以贫血患者应少吃为好”。刘永生说,服用铁剂时不宜吃柿子。柿中鞣酸与铁结合成沉淀,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绞痛,同时影响铁剂吸收。
柿子中含有10.8%的糖类,且大多是简单的双糖和单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即属此类),吃后易被吸收,使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者,若是吃柿子更是有害的。
小编有话说
疾病、死亡等医学现象往往是多因素或一因多果问题,推断因果是严谨科学的思维过程,首先要找可能的关联因素,并根据其强弱排除虚假关联,还要找时间顺序证据、生物学证据(在实验室拿小白鼠试试)。
此外,还必须调查启动发病机制的环境(生物、社会、心理)和遗传因素,如这个孩子是不是过敏体质。更为关键的还要有大样本的研究证据支持。
显然,造谣者只用了时间顺序证据,就给柿子定了罪。若孩子死前吃苹果喝酸奶,造谣者会高呼苹果吃死人了。
民间用“柿子专拣软的捏”,形容欺负老实人。柿子不会说话,造谣者分明在捏软柿子。
知识积累决定认知高度,认知高度决定思维广度。我国国民平均健康素养只有8.8%,每百人只有8.8人了解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难怪不断有人造谣,难怪那么多人信谣传谣。
朋友圈的谣言,切记不可相信!
小编我肯定不会无的放矢,我们店里新进上了一批上好的柿子,我几乎每天都会吃一个,真是看不惯有人造谣生事而已。
大家有需要的也可以进店看看,绝对的好柿子哦~
阅读原文:http://mp.weixin.qq.com/s?timestamp=1505534495&src=3&ver=1&signature=o80rfToXAfyfBgOu3qt*fYN6xMFwcHBLGmBXFfRhh6dzgx4NnYvC0yTRv5sFLG2by5NLhbk62AKLFIeSgJjHwVAoFLZj*Wz1yyGYD*TLneyRUdR1kSPhQkRAsAYLhM68omBWT**Swfh1Fp2JRwOgiRG0LE5dcM*89cTWlv4YnHY=&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61030004&pass_ticket=qMx7ntinAtmqhVn+C23mCuwc9ZRyUp20kIusGgbFLi0=&uin=MTc1MDA1NjU1&ascen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