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很多个夏天,充满着翻腾的热浪和窗外一波又一波停不下来的蝉鸣。顺着被《八月》打开的思绪一路看回去,记忆却像是被盛夏明亮的阳光晒得退了色,白晃晃一片,不小心就看花了眼。那是一段漫长又安静,熟悉又陌生,曾走过、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八月》的开场,镜头慢慢扫过小城的街头巷尾,人间寻常风光中是岁月静好,未有风霜惊扰的安逸。餐桌上的小雷一家吃着饭,看着电视里播放的连续剧,说着家长里短,像电影之外我们每个人经历着的生活,没有刻意营造,情绪却慢慢弥漫开来,观众如走进自己的生活那样,进入了电影中的世界:黑白色调像是把陈年的梦给打捞了上来,在阳光下重新上演一遍,为了忘却的纪念,也为了一代人在岁月中早已沉淀了的沉默。
《八月》用主人公小雷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普通夏天的故事,那是小雷小升初的暑假,母亲不安地等待着他成绩揭榜的结果,可小雷眼中却是丝丝的轻快,留恋着玩耍的快乐时光。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悄悄滋长的荷尔蒙带来最初的悸动,心里憋着满满的劲儿想要长大,好奇地向成人世界张望着。梦里是对面邻居家小姐姐的一个未落下的吻,现实中是偷偷张望对面她长成的身体却怕大人瞧见的紧张;肩头时时刻刻放着父亲给他做的双截棍,并在晚上对着墙上贴的李小龙海报偷偷练习。我看到了他对成长压抑不住的渴望,想起自己在那个年纪偷穿妈妈的高跟鞋,每个人的成长里都有着这样一份不敢声张的向往,急不可耐地,渴望一觉醒来就可以长大成人,可以在五彩斑斓的成人世界里生活。
出成绩那天,因为不够重点三中的分数线,小雷用双截棍打了不肯降分数的主任,回到家却冲着发脾气的母亲一本正经地说,“莫以成败论英雄~”,演到这儿影院里为数不多的观众都笑了,最可爱的就是这样的童言无忌吧,或者说,借着一分自大人们那里学来的严肃与正经,心里面是未经世事的少年对未来的自信:考不上重点又怎样,这并不妨碍我将来可以成为一个脚踏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
可他说自己想去三中念书,父母便走后门请客,替他张罗着,在母亲妹妹的饭店里请领导吃饭,送走领导后,一家人回到餐桌上,母亲跟小雷说,“你差的一分,就是我和你爸一个月的工资”,小雷没有说话。大概那时候父亲已经下岗了吧,母亲的妹妹拿了一个装着钱的信封给了母亲,人情里的互相帮衬,这个场景异常真实,看得人心里面泛起酸楚,父母为孩子的未来不辞辛劳地忙碌,生活中有再大的不如意,都得干了手中的酒,一声不响地咽到肚子里去。
回家的路上小雷说了自己想去三中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想穿三中的校服,可以像三哥那样在腰上系一根酷酷的皮带。父母前一秒愉快的追问突然变作了沉默。父亲很生气,放下小雷,自己骑着自行车气鼓鼓地走了。那一刻的小雷是困惑的,他大概还不知道父辈在他身上寄存的希望,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责备他“就这点出息”,甚至不曾想过怎样才算作“出息”。
同样的困惑出现在三哥被警察带走的那个晚上。小雷站在暴雨中,看着自己心中的“英雄”徒劳地反抗着,最终还是被狼狈地抓走。他在街角站了很久,没有离开。正如他不解地观望着在深夜独自挥拳的父亲,却不知道此时父亲心头的失望和愤怒。他只是纯粹地向往着成年男性的力量,向往着三哥的张扬与叛逆。或许在见证了长辈脆弱的一面之后,在父母渐渐增多的争吵中,他心里会隐隐感知到什么,但他说不出来,也理解不了。
可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心里却是明白的,少年人迅速并茁壮地成长,必然以父辈无声的下沉作为背景。电影中这个隐隐的对比,把生活的沉重一点点推到观众的心头,时代的幕布拉开,生活的隐痛被渐渐铺陈开来: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夏天,国有企业改革,国退民进浪潮不可阻挡,许多人走到了命运的转折点上,铁饭碗被打破,随着很多人的下岗,大院集体走到了它的最后一个夏天。
父亲所在的电影制片厂受到冲击,尽管他说了很多次“不怕,有能力的人总能吃上饭,这是好事”,这看似是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实际上更像是风雨欲来时对自己的安慰。他一面对岳父说着“凭本事吃饭,没事”,却在深夜里一遍遍回看着《出租车司机》里对镜自问的片段,被压抑的沉默终于爆发,他抽出电影录像带,愤怒地撕扯,然后像一个失控了的梦游者般,打拳来发泄心头的不甘和愤懑。急速变革的时代不留情地在他身上轧过,他慌张应对,却还是成了失意的下岗者。集体乌托邦的瓦解、个人无处安放的情怀和养家糊口的重担,很多避无可避的沉闷压在中年父亲的肩头,迫使他“低下高贵的头颅”,不情愿地到暴富的韩胖子那里讨生活。
影片里的父亲就是贾行家在《一席》演讲中所说的,是“失去了道路”的人,他说,“我说他们是失路者,是因为他们曾经拥有过这些东西。”改革之前,人人都以进国企为荣,集体的荣光便是个人的荣光,大院子弟自是拥有无上荣耀。电影中的制片厂,小雷他们可以随时去影厅里看电影,到《亡命天涯》上映时,父亲下岗,带着小雷去看电影时被售票员挡在门外,不买票就不能进去看电影。他们站在人群之外,仿佛有瞬间的恍惚,不是计较电影票钱,而是因为,曾经的一切真的不在了。
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就这样通过小雷的眼睛呈现给屏幕前的观众,以这样一种视角表现出来的无力感,必然夹杂了一代人对于童年的追忆。现实中无数个“小雷”在那样一个夏天成长着,一面感受着成长本身的震荡,一面毫不知情地被时代推着向前走去。多年以后回头看,随着那个夏天一同消逝的,除了大院集体的记忆,还有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电影最后,父亲在夏天的末尾去外地工作,小雷穿上了初中的校服,生活继续向前,好似回到了当初的平静。子辈在成长,父辈在老去。
立秋那天,小雷母亲种的昙花开了,所有人都很惊喜地讨论着,小雷站在昙花旁边拍了一张照片,将终将消逝的片刻定格在了相纸上。电影最初的名字就叫《昙花》,更像是对时代的一个隐喻:就像接受“昙花一现”般,你也要习惯时代的瞬息万变。
就像你知道的那样,所有的夏天终将离我们而去。
《八月》是导演张大磊的长篇处女作,影片里小雷的经历就是导演自己的童年往事,这是他对自己生长的内蒙古制片厂的怀念,也是对自己父辈的致敬。《八月》斩获了第五十三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桂冠,这对一个新晋导演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肯定。
金马评审会给《八月》的评语是这样的:
“恬静影像扩散出一股糜味,氛围掌握妙至巅豪,拍无事之事,举重若轻,若有似无,悠然如小津安二郎,时现侯孝贤《童年往事》神采。所有的八月,都将只是过去了,过去了。”
虽然《八月》尚不足与上述大师的电影比肩,但已经可以让人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了。
**图片为《八月》电影官方剧照,来自网络
发布于个人微信公众号:白棠令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