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挨过穷,你内心就一辈子是穷人,所以吃过大苦的人大部分很难平和,她永远记得她的苦,觉得全世界都欠她的。
——毛姆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引用名家的经典语录?
因为效果好。
名家一言抵我万语。
有人觉得醍醐灌顶,也有人死不承认。
虽然毛姆这话有一定的适用场景,不能涵盖所有情况,但的确点明了一种现象。
穷怕了的人,一朝翻身,就算物质经济上什么都不缺,心里开过的口却还是无法补全。那些受过的苦,也会时不时跳出来提醒他。
需要时间来抚平,但时间并非万能。
更别说那些一直穷,一直翻不了身的人,久而久之身上固化的缺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改。
一般自己意识不到,却会影响他人。
比如经历过贫瘠年代的人,生活富足后依然免不了“攒破烂”,教育下一代,奉行的也是保守又紧缩政策。很难做到断舍离,也很难承受太大的风险。尤其,在拥有一些财富和地位后,抓得比谁都紧,比谁都害怕失去。
但好像又无可指责。
我总对自己说:对于你未曾经历过,了解过的东西,最好不要轻易评判。否则,很容易陷入“何不食肉糜”的境地,贻笑大方。
说来,文章标题起的好像那么回事,但其实我想说的,并不会很深入。毕竟,我没有真正穷过,也没有做过相关调研。
只是,从一些网络喷子身上,总能看到很多值得思考的部分。然后一想就想远了。
我好像经常会提到键盘侠/网络喷子这个群体,大概因为长久混迹网络,看得多,感慨相应也多。
该群体中,大部分人充满戾气,怨天怨地就是不怨自己。似乎,无法轻易否定自己,一旦自省,好像天就塌了,再也活不了了。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内心几多恐慌。
那些让人一看会发出“WHAT?”的言行,何尝不是慌不择路中做出的应激反应,细品就能看出破绽。
他们要的不是事实道理,而只是趁机发泄。
曾经问过几个人,为什么会对与自己无关的人事那么愤慨,或者,为什么参与度那么高。
有一个是这么说的:我就看他不爽,怎么了,不是言论自由吗,我想说啥就说啥。
还有一个说:管他做了什么,反正xxxxx都不是什么好鸟。
现实中,人的肉眼只能看到身边,方圆限定范围内的东西,如果连内心也是封闭的,荒芜的,那么看到的东西会更少。
可世间种种,有多少“存在即合理”。
有的人,人穷志不穷。
有的人,人穷心也穷,穷途末路的穷。
身心都找不到出路的时候,除了逃避和悲鸣,又如何看得到其他。
他们可怜吗?可怜。
如何造成的?个性,环境,阶层,政策,教育……
P.S.最近对社会学与心理学有兴趣。等有了一定积累,再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吧。虽然对人类兴致缺缺,但对人类共性的东西很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