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与曾国藩同年考取进士并成为一名京官。在父亲的催促下,二十一岁的李鸿章离开家乡前往北京发展,并由父亲引荐,李鸿章拜曾国藩为老师。李鸿章也没有给老师丢脸,24岁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擢升编修,渐渐显示出了不同常人的才能。
1853年太平军势力进入安徽,清军一败涂地,李鸿章也前往家乡筹办团练事宜。而正在此时,他的老师曾国藩编练的湘军不断壮大,渐渐变成一支劲旅,李鸿章便再次投奔老师门下。从此,李鸿章走上了“翰林边绿林”道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861年,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后,忠王李秀成带领大军在江浙一带攻城略地,上海慢慢变成一座孤城。而此时,只有曾国藩能救上海,但曾国藩也陷入了左右为难。一方面,出兵上海,并不符合他的构想,势必会打乱全盘战略布局;第二,安庆之战以后,湘军损失惨重,已无力去保上海。但是朝廷频频下达谕令,要求曾国藩即刻发兵上海救援。思来想去,曾国藩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的学生李鸿章。
即便曾国藩知道李鸿章能当大任,但李鸿章在上海崛起的速度还是大大超出了曾国藩的想象。
因为兵力不足,曾国藩要求李鸿章效仿湘军,回到自己家乡招募淮勇。然而上海已危在旦夕,并没有给李鸿章多长时间。李鸿章的军队尚未整理到位,6500名淮军将士便匆匆抵达上海,此时战火已经燃起。李鸿章深知这第一战的重要性,经过充分准备,淮军在上海虹桥附近与太平军正面遭遇,展开了一场大战,淮军力战三日,取得了一场大胜。由此,上海局势得到缓解,淮军名声大振。
赢是赢了,但是淮军自身也损失惨重,因为他们的装备差距实在太大。淮军刚刚抵达上海的时候,由于穿着简陋,装备简陋,被上海人称为“叫花子军”。而进入上海以后,李鸿章可谓大开眼界。当时上海驻扎着英法联军和美国华尔率领的“洋枪队”,他们配备的先进武器装备,看得李鸿章目瞪口呆,大为震惊。他丝毫没有传统的排斥意识,反而一股脑的扑上去,对这些西洋的器物和技术产生了疯狂的迷恋。此后的李鸿章使出浑身解数,和外国人打交道并想方设法购买先进武器,装备淮军。
想要扩军买装备,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而上海最不缺的就是钱。当时上海财政权掌握在江苏布政使吴煦手里,而吴煦长期在上海为官,根基很深,初到上海的李鸿章虽身为江苏巡抚,但对他根本不了解,对上海财政税收也难以下手。于是一天傍晚,李鸿章身着便服骑马来到吴煦道署,吴煦仓促出迎,两人谈了很久,李鸿章突然对吴煦说:“我愧为巡抚,对上海的财政税收等情况尚不清楚,听说你有简明的账薄,可否借我一看?” 吴煦心想:关于上海财政账薄很多,让你匆匆翻阅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于是挑了十几本呈上。李鸿章说:“账薄不止这些吧。”于是吴煦又拿了十几本呈上,李鸿章继续索要,吴煦又拿了一些来。这时李鸿章突然起身对吴煦说:“天色已晚,账薄中条目繁重,不是今晚能够看完的,我打包回去细细查阅。”命令随从掏出包袱,把这些账薄都打包起来,策马而去。
李鸿章确实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他用这种近乎流氓的方式,摸清了上海的财政状况,随后便顺手弹劾了吴煦,换上自己的亲信。掌握了财源之后,李鸿章开始在淮军中大范围装备洋枪洋炮,并且在上海建立兵工厂。到达上海一个月之后,淮军便有了自己的洋枪队,一年之后的李鸿章的淮军已经发展到了四万多,并且火力装备远在湘军之上。
李鸿章的行事方式可以用“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来描述。他在招募士兵的时候竟然敢使用降兵,这其实违反了他老师曾国藩的教导。当然,李鸿章也并不是无原则的接受降军,他主要接收皖北一带兵将,利用地缘乡情笼络人心,身在上海的李鸿章将太平军的叛将降兵,变成了淮军最重要的兵力来源。
李鸿章在湘军中推广使用洋枪洋炮,对湘军并不保密。并且还把购买的稀世装备送往曾国荃的大营。曾国藩知道后总是劝阻弟弟张国权不必使用。因为他仍然坚持“结硬寨打呆仗”的简朴理念,认为这是湘军克敌制胜的根本办法,过于创新会损害执行力。
后来的历史是,平定太平军后,曾国藩主动裁撤军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他成为后人传诵、习的对象。李鸿章带领出一支更为强大的淮军,是洋务运动中首屈一指的人物,也在后来的历史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所谓成大事者不纠结,在李鸿章身上体现得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