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海薇阁单月征文」第三期【人世百态】
小时候喜欢散文,爱把看到的优美语句摘录下来抄到小本子上。经历过这社会的大染缸浸染,已经没有了那种闲情逸致,不喜欢太纯粹的东西。更爱看小说故事,不再喜欢用优美语句堆砌,充满诗情画意,读完却不知所云的文章。更喜欢实用性强一些,生动的文字。看小说故事能解乏,读舌尖上的美食能解惑。
最近开始读冯骥才先生的散文集《世间生活》,喜欢得不得了,既解惑又解乏呀。篇幅短小精悍,文字雅俗共赏,情节生动有趣,读完获益丰浅。既满足了读书的快乐,又长了见识,冯老不仅小小说是一绝,散文更是顺手拈来却惊艳了读者。
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冯骥才老先生的散文,有浓郁的小说家或画家气息,小说家的艺术才能,再加上画家的灵气,有姿有态,活喷喷如诗一般的境界呈现。冯骥才先生的散文,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散文中的人物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场面描写,人物活灵活现,是立体传神的。
就以其中的一篇《遛摊》为例,天津人,古玩摊是一大特色。
古玩之雅好,始于逛店遛摊。其实在古玩市场,也就是逛店与遛摊这两样。我很少逛店,多是遛摊,缘故有三:
一是 地摊的东西多是由边远地区来的“源头货”。小贩大半是外行,他们从乡村的农民手里花几个钱买来古物,并不知道东西的价值,不过拿到城里多换点银子罢了;如果是农民自己背来的,其中更会“藏龙卧虎”。而古玩店就全然不同了,那里的老板伙计全是内行,精熟灵透,刁钻得很,店里的古物,都是“被发现”过的,很难叫你拾到“漏儿”。
二是店里的东西要加上店铺的人吃马喂以及老板的利润,若真是一件“大器”,都被老板攥在手里,指着它“开张吃三年”呢。可是,地摊上的东西只要你识货,肯定会看出一个国色天香来。
三是店里的老板伙计全是本地人,都认识我。我一露面,好比肥牛出现,便朝我磨刀霍霍,宰我为快。但外地来的地摊小贩不认得我,公平交易,各展其能。
你看,就这逛店和遛摊的比较,就写得是妙趣横生,头头是道,叫人大开眼界。别急,精彩的还在后头,这还只是个引头。
出自这三个原因,我遛摊还真的遛出不少好东西。然而这遛摊,除去眼力,也得有些购物的技巧。外地来的小贩虽然不知手中之物的真正价值。他们异想天开地叫出个“天价”来,而且常常是从买主的神气与口气里猜度自己手里古董的分量。于是,遛摊时一旦发现好东西,千万得按住惊喜,切勿眼珠冒光,如逢奇宝,叫小贩开了窍。
看到这里,是不是可以触类旁通了,就如同你上街在小摊小贩那儿讨价还价买衣服是一个道理。你明明很喜欢这件衣服,你偏得装出不在乎的样子才能杀到一个好的价格。是不是很平民,很生活啊。冯老的文字就是这么平易近人。下面就进入主题了,看冯老是怎么杀价的。
我就用这些技巧买到不少件上等古物。比方一次见一老农摆摊,黑脸黄牙,额头上深皱如沟,可以夹住一张名片。他蹲在地上,身前一块破布摆几个黑黑的罐子,一看便是汉代绳纹的陶罐,虽非假造,也没有更高价值。我撇见他筐中有一个陶俑,不加任何彩绘,通体素白,六寸大小,造型极其奇异。记得《中国美术全集 隋唐雕塑》中也有一个人头鱼身俑,亦属罕见一种。但那俑通体披釉,典型的唐俑,而这无釉的素俑无疑是汉代之物了。我极力抑制心中冲动,蹲下来端详那几个汉罐,扭了扭下巴朝那草筐说:“那小孩玩意儿要几个钱?”
不得不佩服,冯老这眼力见。换作旁人,可不得真把那素俑当成个小孩玩意儿。冯老的人物描写是一绝,这位老农也就写了寥寥数笔,就活灵活现蹲在了我们面前。冯老在成为知名作家之前是位画家,画家和作家的完美结合吧,才能有如此传神的描述。
老农张口竟是五十元!几乎等于白送。我怕真给五十元,他反而反悔,狠心往下压着说:“三十元。”最后四十元成交。我给他一百元钱等他找钱时,心里恨不得把一百元钱全给他。
看,冯老是这么顽皮,就像个老顽童一样。不仅是老农,冯老也是立体的,形象生动地站在了我们面前。他的语言,心理活动是那么真诚,只有真诚的东西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玩古董的乐趣,最具刺激性的常常是这种时候。一种与宝物的意外邂逅,与历史有血有肉的碰撞,被美所惊动,人与物的初恋,正是来自遛摊。
这遛摊是如此妙趣横生,让人心生向往。恨不得亲临其境去体验一番。真是神来之笔。如果冯老只是顺延着这个思路结尾,那就不是冯老了,冯老的文章是必有转折的。
然而,这世上的事总是因时而变,遛摊亦然。近年太忙,遛摊也少。周末一天,忽有兴致,去古玩市场遛一遛。没想到,自己的运气总是极佳。在街角一个摊上,见到一尊铁佛。尺佘,束发,赤足立于覆莲座上,衣纹做“排线”状,带着北魏风格,容颜却无北魏的高古冷峻;面孔短艳,眉清目朗,应是北周特征。北周的佛像我在敦煌和云冈见过,但家居供奉的佛像十分罕见,而且多为石刻或铜质,从未见过铸铁的。我拿出不经意的神气,说:“这佛爷怎么锈成这样了?”我还没问价,小贩竟说:“锈成这样,不给一万五您也甭想拿走。”我一怔,以为这小贩漫天要价,便说:“您知道这佛像是哪朝哪代的吗?开口就把价要到天上去了?”那人笑道:“别人不懂,您冯先生还看不出是北周的佛?”这句话把我吓了一跳。他不但对这罕世的佛了如指掌,居然知道我是姓甚名谁。我再看他,破衣旧裤,一头长发,像个外来小贩,但面孔却有几分熟悉。更熟悉的是那种神情---一种店里的老板伙计准备“宰"我时的笑容。
我一时怎么也想不起这人是谁,但我深知这佛买不成了,否则只有伸出脖子挨他狠狠一刀。
这是怎么回事?冯老成功把读者引入了迷局,且听他解惑。
待我转身回去,猛然想起,这不是河东一家古玩店的小老板吗?两年前我去过他的店。怎么?他破了产,沦落为小贩了?可是那也不会连装束也和外地小贩一样了!回去与朋友一说,朋友笑道:
“现在不少店里的人见摊上的东西好卖,就化装成小贩或农民摆摊,你许久不遛摊,不知道外边的世界多精彩。还好,没上当就算不错!”
我才知道,如今卖的东西有假,卖东西的人也有假。如此遛摊,才更费神,更费力,更费眼,也更加意味无穷呢!
以前看冯老的小小说是一绝,绝的是结尾让人意想不到的转折。此篇散文亦是如此,以转折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冯骥才先生是现代文学领域里的大家,他阅历丰富,观察细致入微,笔锋细腻,描写人物事情风格独特,别具一格,给人印象深刻,耐人寻味,推荐大家阅读,定能有所收获。
“我相信,真正的冰冷在世上,真正的温暖在人间。”从这句话中,读者可以看出冯骥才先生对人生,对世间的深沉感悟。冯先生还曾经说过,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被大地弹射到月亮上就是诗歌。散文,就是写那些平常生活中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阅尽世间生活的风雨后,愿读者从冯先生的智慧和感悟中获得启迪,收获自己生活的恬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