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说:“过度自我关注是万恶之源。”
所谓“过度自我意识”就是,太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或者太在乎自己的公众形象。倒不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对自我的执念非常重。
过分敏感、羞怯、忸怩或过于理想化、完美主义都算是过度自我意识的一种。
我瑜伽馆有一个同学,对朋友圈照片的要求就属于过度追求完美,如果发出去的照片,点赞不高,她就会非常失落。
为了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她会去淘宝买各种款式的衣服,精心摆拍后申请退款。
印象很深的是,拍毕业照那天,她有一张“一字马”的特写,为了展示腿长,她让摄影师来来回回,不同角度拍了30多张。
虽然其他人都站在太阳底下等着,她也无所顾忌,总之就是要执意拍出自己心里认为,能刷爆朋友圈的那张。
但为了晒出一张自拍,耗时一个小时拍摄,一个小时修图,再来一个小时配一段文字,真的是件好事吗?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是这样说的:
如果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开始过上整天自拍的生活,我们无休止地关注我们自己、我们的形象、我们得到的“赞”,不停地进行“自我放大”,这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会陷入“太在意别人看法”的怪圈中,在开会的时候不敢发言,担心提出的问题会被别人笑话,有了好的建议也不敢说,担心说错了会被人瞧不起。
所以,过度的自我意识最大的弊端就是会牵绊、束缚着自己言行。我现在的处境,就是被限制住了。
前一阵子,我跟公司提出了离职,而且是隔了4个月,第二次提出来,本来下定决心要走的,后面又因为一些原因选择留了下来。
一是,疫情的影响,市场大环境不好,湖北人不好找工作;二是,公司答应给我换岗,以后不用跟老板直接对接;三是,不再无休止加班,给我足够的业余时间。
但是答应留下来后,我每天都在担心同事们对我的看法,我总觉得大家都在背后对我窃窃私语,骂我没骨气,做逃兵,破大一点事就撂挑子走人。
逐渐的,跟人对视,都变成了一种压力,所以很长时间,我都不敢在公司说话,变得越来越孤僻。
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一些令人尴尬的场景,比如:不小心说了句冷场的话,开会时不经意间打了一个响亮的嗝。
如果很在意别人的目光,逐渐地,这些目光就会变成压力,越积越多。
心理学家吉洛维奇做过一个巴里·马尼洛实验:他要求康奈尔大学里的学生,穿上歌手巴里·马尼洛的T恤衫,然后走进一间还有其他学生在场的教室里。
他们进去之后都认为,最起码有一大半的学生都注意到了他们身上的T恤,但结果发现,在场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
可见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在周围人群中的影响力,大家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关注你,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看轻自己,轻装上阵。
毕竟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20岁时,我们顾虑别人对我们的想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发现别人对我们根本没有想法。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