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兴趣和训练
旁观者和参与者态度的区别:旁观者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漠不关心;参与者再事情发生过程中会呈现两个态度,一种是对未来结果的关心和渴望,另一种是采取一种行动趋向,保证得到较好的结果。
1、兴趣和训练的意义
兴趣的三种意义:①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②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③个人的情感倾向。
兴趣在教育上的地位:贬低兴趣的人认为兴趣是一个对象影响个人的利害和成败,把兴趣和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隔离起来,在教育中,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强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用快乐行贿,引诱儿童注意和努力,这种教育理论是有被批判的。兴趣是被孤立的,不是发展过程中真正的兴趣。应该发现和儿童目前的能力有联系的事务和活动,使儿童乐于从事并使活动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
成长过程的开始阶段和完成时期之间有一段路程,中间还有一段距离,就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开始阶段,教师的目标代表遥远的终点,这两者之间还需要通过手段去完成动作,克服困难,才能使开始的活动取得圆满的终点。
训练的意义:使人能考虑自己的行动,并且深思熟虑的实行这些行动,在诱惑、迷乱和困难面前坚持明智的选择进程的能力;支配现有资源以实现所从事的行动。
兴趣和训练是相互联系:
(1)没有兴趣的纯理智训练是草率和肤浅的。比如学生对学习,或者某一学科不感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效率是事倍功半的。这时我们不是一味的去苛求他努力学习,加强练习强度,而是要唤起他的兴趣。
(2)要有坚持的行动,持之以恒的训练,兴趣必不可少。兴趣可以吸引人积极行动,去实现这个目的。
2、兴趣观念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兴趣在教育中处于能动地位,使我们能考虑每个儿童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
把学习的对象和课题与推动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联系起来,是教育上真正的兴趣理论的最重要的理论。
3、问题的某些社会方面
人们对于世界所持的基本态度,是他们所参与的多种活动的范围和性质,所以如果只有教育这转变理论信念,虽然也可能做出更有效的努力改变社会条件,但是并不能消除问题。
现在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其实本身并不感兴趣,就是为了谋生。精神追求和实际生活脱离。
大部分初等教育有狭隘的使用性质,高等教育狭隘的训练和文化性质,最后智力被孤立,知识变成学院是、学术性的;这也是现在的一种常见情况,学的知识和工作内容没有联系。
所以真正的兴趣和训练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在有目的的主动作业(不管是学习,游戏还是工作)中,完成各种事务的过程中扩大了兴趣,训练了智慧,这种人就最有可能避免在学术性和原理实际的知识与呆板的狭隘的实践中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