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饭桌,读了《仿徨》
前年一度痴迷鲁迅先生,买来许多书。因读起来太过费脑,便搁置了。昨日饭桌,又拿起读,满心的愤慨,无奈,意难平,食之无味也不舍放下,今早早起终于读完了。
鲁迅先生是如此这般的会写人的。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不咸不淡但又令其如此丰满的叙述,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法,读完,只觉得一把尖刀戳进心里,只觉得这人、这事竟然完全放在眼前了。
人,可能都有仿徨的时候罢!鲁迅先生也是这般的仿徨过的。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仿徨,至少在写《仿徨》的时候,他是这样的。他笔下的这么多人物,似乎是一种人生的轨迹,这轨迹似乎有铁的规定在,从起点抛出一个圆形的弧线,然后重新跌回起点,甚至跌回起点以内。这里面,满是孤独,悲哀,和无力。
所以,与其说是“仿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小说中有两种氛围。一种是灰暗沉重的,一种是轻灵欢悦的,两种氛围仿佛明暗两种光,同时投射。复杂,丰富,反复咂摸,一言难尽。
灭不得的《长明灯》,绿色的《肥皂》,不知幸福还是不幸的《幸福家庭》,还有鲁迅常写的看与被看的《示众》,我们熟知的《祝福》祥林嫂。这就是《彷徨》。孤独无依,进退失据。
先生笔下的人物总有些是清醒的,他们被视为疯子,狂人,想要用一己之力战胜世俗。人吃人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用希望的盾挡住了黑暗,可盾的背后仍是黑暗。他也对一些生活在黑暗旧社会的,且不觉悟的,精神麻木的人们饱有同情和愤恨的感情,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读起来只觉得可笑又可恨的咬牙切齿。
鲁迅,曾满怀希望,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但这不是消极,更不是绝望。因为在《彷徨》的扉页上,鲁迅有这样的题记,其最后两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在困惑和无力中,仍心向上的力量,可能是我们读懂“仿徨”的金钥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