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静听蝉叫鸟嬉闹,夜随蛙鸣入梦来。
又是一年炎炎夏日,总有些画面被深深刻在了记忆里。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到暑假的时候,大哥和父亲都会去地里做坯也就是砖头之前的形状。等做到够烧一窑时,再用板车拉到窑上自己烧。
彼时大哥也只是个初中生,比起我,大哥也是吃了许多苦。
在八十年代农村砖瓦厂很少,每个村都有个窑,用来烧砖头。砌房子的瓦则需要到别的地方去买。
我们家第一次砌房子的砖头,就是靠大哥和父亲一个模子一个模子掼出来的(做坯的动作,我们叫掼)。
烧窑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要烧三天三夜。期间还要印水,在窑顶上往烧的土坯里定时加水的意思,水要从河里用水桶挑上来。
因为要日夜不停,所以窑前面会搭个棚子,支一张床。一般都会再请个人,两个人轮流值班。等到砖烧成了,冷却了,还要请人帮忙再运回去。帮忙的人是不要钱的,管饭就行,这种邻里关系也是纯粹的,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打工”一词,都呆在家里。
夏季午觉后,没事就在树荫底下打打扑克牌,虽没有金钱作码,但也玩得不亦乐乎。那种快乐是现在的人得不到的,很纯粹。尽管那时我还很小,但在大哥的“培养”下很早的就加入了玩牌队伍。
直到今天很多人都以为我不会玩这些,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还是个高手。从最简单的关牌(有的地方跑得快),到大小吹(计分,里面有5红星,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种玩法)。到后来的两套牌八十分(国际桥牌),还有现在流行的掼蛋,都玩过。但我从不去玩,更不会去赌。
当然儿时的趣事远远不止这些,钓鱼,捕鱼。
这些都是别人能看到的,还有些是不为人知,属于我一个的快乐。在别人看来练字是一件多么枯燥无味的事啊,但我却乐在其中。
小学五年级时,一次偶然的契机让我爱上了书法。
五年级期末考试,班主任(语文老师)拿着高一级学哥的作文本,给我们展示了他的钢笔字。就一眼足够惊艳到了我,从此对此深爱不已。
在那个时代那个年纪,我对书法没有任何概念和了解,只知道这个字体好看。于是凭着记忆,去刻意模仿,后来才知道这是楷书。
再后来,大哥不知从哪来弄来一本硬笔钢笔字帖,也是我唯一的一本字帖,真的是爱不释手,练得更加勤奋了。从此每个寒暑假,这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又练习了毛笔字,参加了一次正规的网上书法培训。这个爱好一直坚持了很多年,虽然未成什么大家,但足够丰盈了我的精神世界。
最开心的就是去别人种植的西瓜地里摘西瓜。种西瓜的人不是我们本地人,我们叫老侉,其实也就隔了条大运河,河西渔船上的。在我们这有种叫法:北方侉子南方蛮子。三国里诸葛亮称孟获为蛮夷,一种叫法,绝不是歧视或者侮辱的意思。
记得有一次,快要到开学季节了,瓜地里还有很多西瓜没有卖掉。大概需要用地了,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去摘个西瓜回来 。我们小孩子也去湊热闹,拎个小篮子,来来去去,每个人脸上都洋溢喜悦的笑容。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物质丰富的今天却不及物质匮乏的儿时,那种快乐那种开心才是真的快乐,真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