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论语·阳货》
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了弦乐和歌曲的声音。先生微笑着说:“杀鸡怎么还用牛刀呢?”子游回答说:“曾经我听老师说:‘君子学习礼乐之道就更加爱人民,普通人学习了礼乐之道就更理解上层的意思而容易支持。’”孔子说:“各位学生们!言偃的话讲的是完全正确的。前面我是也大家说笑呢。”
言偃是孔子的学生,字子游,是常熟人。他在鲁国的武城当县令,也就是在当时孔子和学生们去的这座城里做一把手。老师来了么学生们都要陪着老师在城里转转,老师来检查一下工作成果,这时候孔子听到了礼乐之声,他就和学生们开玩笑地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就是这么小的县城,还需要用礼乐之道来管理吗?我认为孔子提问的目的是在给学生们出题而已,以前教过的知识到了实践的地方会不会忽略。子游马上就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这些礼乐之道应该人人都要学习,可以让上层的人更加爱自己的百姓,也让老百姓更懂得上层领导们做这些决策的目的,使得这座城市更加的团结,能够达到上下同心的效果。所以呢,中国这些先古圣贤们的智慧应该是人人都要去学习的,又或者说在任何一个场合都有其大道。
我觉得很多时候就是不执行这些道义之事的情况比较多,小时候书本上学了很多的道理,有些甚至都是小学的课本上的知识。但是真正到了实践的时候有没有像子游一样一如既往地坚持,将知识与行为一以贯之地落地在实践中。比如课本上教了,我们平时做人要真诚,不骗人,要勤劳,应该与朋友以道义来相处。包括吃饭的时候长辈没有动筷子晚辈是不能动的,手要扶着饭碗,敬酒要双手,这些都是礼乐之道。我就借用孔子给学生们说的,朋友之间交流也好,吃饭也好,这么小的事情用得着谈道义吗?回答是,“当然用呢!”
昨天晚上吃好饭有一首歌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想,叫做《友谊地久天长》。一朋友从银行退休,进入了一家新的企业工作,进入人生中另一个新的阶段,我们送去了祝福。其中有两位相交30多年的朋友在一桌上谈起曾经岁月,眼里充满了清澈的情义,或者说是道义,为啥朋友之间能够相处几十年而这份情谊不衰退?我觉得就是夫子讲的,因为学了礼乐之道则懂得爱人与理解别人,相互之间保持一种尊重,不在利益上斤斤计较,人都不那么自私,除了外在还有内在的一种沟通。
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成了灵魂之友了,人的品质得到了升华,从物质到了灵魂。或者说算不上什么升华,反而是减少了物质,是经过了物质的考验而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因为人本来就是这样的纯粹,学习的目的是增加知识,学道是去掉社会化的一些附加东西,最终达到价值观的相同而一起走过更长的岁月。《道德经》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让人变得增加了很多的才艺与知识,但不能得到灵魂的朋友,而修道则就让我们做减法,变得简单,是去掉人在环境中被影响到的那些灯红酒绿,那些豪车豪宅,那些尔虞我诈,使人变得真诚,善良,是去伪存真。
过去接受教育是高等人的事情,而我们这个年代人人都有学习的权力,只是有人学得多,有人学得少。与朋友之间相处有其交友之道,与同事相处有其处事之道,与父母相处有孝顺之道,喝酒有喝酒之道,喝茶有茶之道,礼乐盛行而心中有道,则自己算是一以贯之地实践下去了,便是修行了自己,影响了周遭。庄子笔下的盗贼叫盗跖,这位大盗贼都要讲究盗亦有道。何况我们呢?我想起《觉醒年代》中辜教授对中国人的点评,他是这么说的,“中国人是活在心灵与物质交融的世界里的。”如此,友谊地久天长,事业地久天长,家庭地久天长,国家也是一样地久天长,人类的美好生活都能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