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问问,爱看书的你们,阅读是为了什么?
我想答案应该有很多种:业余兴趣,满足好奇;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技能……
于我,原先应该是因为日常迷茫状态。我是一个会想很多想很远的人,大学后半程就一直处于很迷茫的状态,有人说,迷茫就去看书吧;杨绛先生也说,你的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想的太多。
似乎一直受到某种熏陶,要多看书,看书的好处很多。所以大学偶尔地就独自去了图书馆,借了一些书来看。
但其实看得不多,主要也是因为耐不住一个人的寂寞,总觉得需要有人陪伴一起做这件事才不会孤独。但大学身边喜欢看书的人并不多,大家似乎更热衷于各种社团活动。
记得有一次是大冰的新书签售会,那是我第一次参加作家签售会,也是因为有舍友的陪伴我才敢去,如果自己一个人估计我也只能默默放弃。
工作后,身边爱看书的人依旧很少,阅读的路上依旧形单影只。也是趁着工作之余,有时间就看,高兴时就看,有兴趣就看,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没有兴趣就落下一阵子。漫无目的,一开始并没有所谓的功利关系,或是极致的喜欢。
但靠着这种随意的、慢慢的阅读积累,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阅读,当读到有趣的文字或想法时,开心大笑之余为作者的文笔疯狂鼓掌;当读到共鸣的文字时,欣喜安慰之余惊叹文字的力量。
总而言之,书满足了我对这世界的好奇;改变了自己很多错误的认知和执念;成为我的精神寄托。
以我观书,以书观我。这是我微信读书账号的签名,也是前期阅读的目的所在。看到微信书友的一句签名:长伴之人不爱书,不如此生书常伴。对书的感情着实令我动容。
今年5月,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书友,发了一则消息:组个群,相亲还是读书,都可以来,唯独广告不能来。哈哈想到可以和一群爱好阅读的人共群,惊喜万分。
毫不犹豫地就跑去私信书友,通过微信好友后,书友发来一则消息:读书群有两个。一个群是一周必须读完一本书,读不完会被礼送。一个是没有任何限制。你考虑下,去哪个群?
哈哈哈哈我很贪心,想两个都进,但是群友说只能进一个。相比之下,我更想进一周打卡一本的群,毕竟进来这里的人肯定更优秀,对自我要求更高。但也有几分担忧,每周一本书,之前基本没有这样的习惯,要求似乎有些高,怕自己做不到,丢了面子。犹豫了好一会儿,咬咬牙就进了。
后来,看到群里有书友说,进这个群思考了三天,就怕自己做不到一周一本。结果,到现在,我们已经坚持了快半年。很多时候,不逼自己一把,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这么优秀哈哈哈。
但随着阅读量越来越多,对阅读这件事也产生了迷茫感。除了仅有的热爱,是不是应该创造更多属于它的价值,才配得上每周所花的时间呢;读完一本书,也就仅仅只是读完,没有有质的输出和行动,只有零星的想法;知识内化和应用能力远远不足。
我自己也总结了一番,缺少深度思考和行动,达不到思想上的巨人,无奈也是行动上的矮子。
了解到写作是训练深度思考的有效方法,是对输入思考后的输出,再加上自己对于文字表达的些许钟爱,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写作训练营。
对于写作小白来说,收获的不仅仅是写作的底层逻辑,还有对写作的信念、学习的感想(有时间再单独展开写这个)。
在阅读上似乎也能感受到自己更深入的思考。遇到不懂的知识要停下来细细琢磨一番;遇到实用类的要停下来做笔记和总结;读完要有意识、刻意地逼自己写读后感或干货总结。
最后,附上这周读完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之收获 :
这本书主要传达的理念是:对于致用类书籍,不必全部读完,主要读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把相应的知识内化吸收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真正内化吸收和应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和创造价值。
最后根据自己收获的每一点去积累,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读完整本书,把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搭建出来。因为那是作者的知识体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
那如何才能让知识做到内化吸收和应用呢?
作者介绍了适用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分为三步:
第一张便签I: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看到的信息
标准:基本用自己的语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语句;对原文知识解释准确;逻辑清晰,文字精练;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误区:旧知附会新知
第二张便签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标准: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清晰体现起因和结果;和原文或便签I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的案例;无论是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对原文信息的认识。
误区:泛泛而谈
第三张便签A2: 我的应用(目标与行为)
标准:1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明确、可衡量、可实现、结果导向、明确的截止日期和期限)?
2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3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便签I的方法。
4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
误区: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
当你在微信订阅号、朋友圈或某个群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想要转发时,让自己停下来,问问自己:我能加上自己的重述再转发吗?重述的时候能体现一下前因后果或适用边界吗?我能补充点儿自己的相关经验吗?我能加上一个自己的应用或行动吗?
(只要能想到或加上一点儿自己的东西,那你就得到了锻炼。如果对着手机想5分钟还是想不到呢?实在想不出来就放弃转发吧,这篇文章跟你的关系没那么大。同时,那5分钟也没有浪费,在这期间你的大脑得到了高效练习,对应I、A1、A2的思维肌肉也得到了强化训练。)
希望后面的阅读自己能够坚持使用便签法,创造更多阅读的价值。如果你能读到这里,不妨一起开启便签学习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