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秋风吹,橙黄橘绿时,一年好景又临至。
此时,橘子上市,又是吃橘子的好季节了。黄绿相间的橘皮剥开,是鲜嫩的橘肉,让人口舌生津,眼谗心美!
品尝着这鲜美的橘子,读着冰心先生的《小橘灯》,回味无穷。
这篇散文,在中学课本里读到过。今又读来,仍觉得它是灵美的。
02
尚且不说先生在文中的细致描写和温婉清丽的散文风格,印象最深、感触也最深的,是文中叙事后的一段抒情段落:“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这段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也是作者深化本文主题的重点。记得中学时的语文考试,老是把这段做为必考之题。
一是考其段落中的几个修饰词语。如“灵巧”“黑暗潮湿”“朦胧”“橘红”“镇定、勇敢、乐观”等。这几个修饰词分别修饰了不同的景物和人,描绘了不同的特征,蕴含了不同的意境,升化了人物的精神。如“灵巧”一词,看似是描写小橘灯的精致,实则是表现小姑娘的手巧;“黑暗潮湿”是山路的描写,与后面的“眼前有无限光明”相映衬;“矇眬的橘红的光”,是小姑娘给我的精神光明和精神力量!
二是分析这段的立意。作者通过这段的文字描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真切自然地把小橘灯的象征意义作了充分地揭示:小橘灯象征着希望,是一束火种,它就是光明之灯、胜利之灯。
分析这段,还需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1957年1月19日,春节将至,老作家冰心应《中国少年报》之约,写了一篇题为《小橘灯》的散文。散文于1957年1月31日在《中国少年报》发表。这篇散文后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我等少年进入初中校园,便就读到了这篇名篇佳文。
作者写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抗战即将结束。国民党加紧了白色恐怖,陪都重庆浓雾迷蒙,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长期生活在战争离乱和黑暗统治中的人们,对解放和光明充满了无限渴望。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录了自己在重庆郊外偶遇的小姑娘,能在父失母病的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着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这种坚强品格着实令人赞叹。受到感染的作者,便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歌颂了这种品格、这种勇敢和这种乐观;用朴实温婉的文字,把蕴含着的深厚意蕴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表现得酣畅流利。
03
少年的我,对这种意境自然体会不深,只是记录了老师板述在黑板上的内容,应付了考试。
多年后,《小橘灯》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那年,与妻恋爱,秋夜清凉,护城河边的石凳上,我们边吃橘子边聊天,很自然地就聊到了橘子,聊到了冰心的《小橘灯》一文。也正巧,那时的妻正好在中学里教语文正教到《小橘灯》一文。这段精彩的段落,也就自然成了我和妻交谈的重点。妻轻轻地瓣开橘皮,也想做一盏橘灯,可惜当时无线、无蜡烛,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我将与妻恋爱相约聊谈《小橘灯》此情形,写了一篇小文,投寄到当时的县报想发表,可惜石沉大海无音信。稿件原稿也无踪影了,现在想来,甚是遗憾。想看看当时稚嫩的文字,稚嫩的情感,怕是永远也看不到了。
04
一盏橘灯,给了作者满目的光明。
我阅读《小橘灯》,既领略了小橘灯的魅力,也给了我优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