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言他为汉贼。一句大气磅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出自曹操《述志令》,感情真挚,直抒胸臆。真实的曹操,绝非文学、影视作品中塑造的那种老奸巨猾的形象,而是满腔热血,青年时甚至热得有点“愣头青”。
先交代一下曹操的背景,其出身,既好又不好。操父曹嵩是大太监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所以曹操是标准官二代,起点高,机会多;但是,阉宦之后,名声不好。相比他的老同学、老发小、老对头的袁绍,曹操只有个太尉爸爸,人袁家是“四世三公”,四代人都做到了三公(东汉的三公改为:司徒、司空、太尉)的位置,而且只官非宦,和阉货扯不上任何关系。那个时候,外戚、宦官、外戚、宦官循环当权,一方当权,尽扫另一方,这是长年殊死对抗的两个集团。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或者至少有这方面的原因,曹操年轻时,对阉屡下死手,竭力与宦官集团脱离关系。
19岁,热血县尉,棒杀蹇【jiǎn】叔。曹操19岁出道,被举为孝廉,当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公安局城北分局局长。起点很高,可是活很不好干。县尉是一县的三把手(县令一把手,县丞二把手),这种芝麻绿豆大的小官,管京城治安,满大街都是省部级干部亲属,怎么管?人曹局楞是管得“京师敛迹,无敢犯者”!造十根五色大棒,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违禁夜行,就是违反宵禁令,那时候没有路灯,没有夜生活,晚上还满大街跑的一般不是好人。但是达官贵人会自己组织夜生活,张家演歌舞剧、李家办酒会的,老蹇头玩得是不亦乐乎,喝得是晕头转向,哪里还会顾及宵禁令?路上被查了,司机报一下蹇硕的名号,就没人再较真。遇上曹局这个愣头青,老蹇头一如既往地桀骜着,随即五色大棒伺候,活活棒杀。可是曹操并没有立即获罪,而是过了一段时间才被明升暗降,外调当县令去了。从这点来看,“东汉末年朝政怎么腐败怎么黑暗”,可能并没有书上写的那么严重。
25岁,热血议郎,屡屡上书,关键是书曰:“奸邪之徒满朝”。议郎,就是皇帝的参谋,平常站皇帝后面,皇帝问个什么事,议郎要能当百度用。这个官和皇帝走得近,所以曹操屡屡上书,结果是“偶有成效”。这说明了两个事:一是汉灵帝其实挺明白事理的,二是曹操做到了一个忠臣该做的那些事,而且“屡屡”做。
33岁,热血校尉,刺杀张让。曹操后来当军官了,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西园军相当于是皇帝的私人武装,西园军“无上将军”就是汉灵帝本人,八校尉中还有蹇硕、袁绍等灵帝心腹。之前屡屡上书的曹操,越来越得到汉灵帝的信任和重用了。他也没辜负这份信任,继续一腔热血地为灵帝排忧解难。比如十常侍之难,猪头袁绍的解决方案是“召董卓进京”,大猪头何进的决策是“此计大妙”。而在董卓进京之前,曹操的解决方案是只身进宫刺杀十常侍之首张让。《裴松之注三国志》记载:“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曹操行刺被发现,被数十人围攻,拿一支戟,从卧室打到厅堂,再打到院墙,翻墙逃脱。孤身犯险,去做刺客,这绝非白脸奸臣所为吧。《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那是假的,故事的原型就是刺杀张让这件事。
35岁,热血将军,孤军奋进。后来自己起兵了,随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战败,说是迁都,更像屠城,致使洛阳200里内荒无人烟。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无人向关西推进。要是真惧怕,一开始就别去讨伐,其实是各怀鬼胎,保存实力。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孤军奋进,士卒死伤大半,自己被流矢所伤,得堂弟曹洪相救,才幸免于难。回来后骂一句:“竖子不足与谋!”。如果这叫奸臣,或是奸雄,谁能告诉我,联军中的其他人算是什么?其中有刘备,有孔融,都是正面人物。
以上种种所为,这是一个忠君爱国,恪尽职守,关键时刻可以挺身而出的人啊!遭千年黑化,枉费操之一腔热血啊。可是,人曹操不计较。
58岁,位极人臣,62岁,有天子之实,血仍未冷,屡辞劝进。不光手下,连对头孙权都劝曹操称帝。《魏氏春秋》记载:“王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周文王是诸侯,他儿子周武王才做皇帝。曹操能说这句话,你别说,老头挺实在,挺可爱吧。可惜,曹丕这个不肖子不听话,他自己称魏文帝,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和他爹的意思完全拧着来。
要说曹丕最不肖的行径,可以说将他爹一生的奋斗付诸东流,微信公众号“一爹”已更新下一集《史二记26:九品官人法》,讲述那时候的高考+国考。
(图片来自互联网)
《史二记》:《史大记》的远房堂弟,多采用“没看过的史料”,加“讲人权的观点”,快捷有效博古通今,确保很有趣,希望有共鸣。
首发渠道:微信公众号“一爹”多更新三集,欢迎关注,感谢转发。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