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节和第二节中,我们主要从人类本体的思维出发探讨直面内心,自我对话的方法,在第三节中,我们则将人类个体放入人文社交环境中,借助外部条件,强化正向思维。
这一节,我们将从自然环境中寻找自治的力量。
人类思维和自然世界的相互作用
诸多科学研究发现提出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可能性,那就是我们的内心对话受到日常生活中所处物理空间的影响。我们如果能够明智的选择如何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就可以帮助自己控制脑海中的声音。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自然界中有哪些方面会对我们产生吸引力呢?
20世纪70年代,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蒂芬和蕾切尔·卡普兰提出“注意力恢复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大脑拥有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想要长期拥有持续有效的注意力,就必须找到为大脑充电的方法,而大自然就是大脑的万能充电器。
这一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很好被验证。比如,当我们工作了一段时间,或者是学习了几个小时候后,大脑似乎进入一种宕机状态。这时,如果我们到户外散散步,看看远处的风景,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顷刻间就会感觉良好许多。
那么,大自然的充电作用是不是仅仅局限于此呢?在弄清楚这一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注意力的秘密。
人类的注意力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类。无意识注意力就是不需要我们耗费脑细胞就能注意到的能力。哪些元素能让我们产生无意识注意呢?比如,令人沉醉的肥皂剧、大街小巷都在播放的当季流行歌曲、一个穿着奇装异服的人等等。这些对象之所以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关注,是因为他们身上都具有天生的吸引魅力,毫不费力就能博人眼球。
相反,有意识的注意则需要靠我们的意志去关注。比如,解决一道难题、听老师讲课、处理工作任务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努力集中注意力才能办到,稍不留神,就会被那些天生具有魅力的对象吸引,跑向无意识的注意了。因此,有意识的注意力需要消耗大脑的电量,需要不断续航,但无意识的注意力则不会。
大自然之所以能成为大脑的万能充电器,是因为它就是那个天生自带诸多软魅力元素的环境。这些元素能让大脑产生无意识注意,从而让大脑得到很好的放松和休息。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孩子,就能很清晰地理解这一观点。当孩子在自然中奔跑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元素,一根干枯的树枝、凋落在地上的花瓣、藏在叶子后的虫子、雨后在地上缓慢爬行的蜗牛......大自然就像一个可以永远探索的博物馆一样,让孩子们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更好地欣赏而走近这些对象,这和让他们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时的感觉完全不同。根本原因就在于,欣赏自然是不需要用意志去注意的,因此就不会消耗我们的电量。在这个过程中,它还会引导我们有意识地给神经资源充电。
那么,是不是我们必须要置身于大自然中,才能“绿化”思想呢?
答案是否定的。令人惊讶的是,大自然的这种绿化作用在虚拟的状态下也会产生效果。何为虚拟的状态?比如我们将电脑主屏幕设置成一片森林,或者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观看世界十大景观的照片或视频等等。这就意味着即使你没有办法置身于自然,也依然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疗愈自己。因为就大脑而言,虚拟的自然依旧是自然。
所以,当喋喋不休的负面思绪再度袭来时,停下来,换个环境。去户外散散步,听听自然中的虫鸟鸣叫,闻闻空气中飘过的花草香气。如果此时你正在上班,没法溜出去调节心情,那么就在电脑上看一小段自然风光的影片,或者看看手机上保存着的绿色风景照。平时有空的时候,不妨去户外用手机录制一些自然的声音,可以是风吹过叶子的沙沙声,也可以是水流淌的声音,当大脑断电的时候,拿出来听一听,充充电。当然,你也可以置办一些绿植,让你的工作和居住空间充满绿意,打造对大脑蓄电有帮助的环境。
缩小自我,你的问题也变小了
在自然界中,除了能给大脑蓄电,还可以产生一种开阔的情绪,那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感。
敬畏感是当我们遇到无法轻易解释的强大事物时所感受到的惊奇。人们认为敬畏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情感,因为它能让人们放下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去思考和感受。无论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在壮美景观前的感叹与拜服的反应,都在激发敬畏感在大脑中的表现,这种表现就像是一种冥想,甚至可能像服用了迷幻药一般。
然而,敬畏感的产生绝不仅限于大自然。有些人在音乐会上聆听美妙的歌曲、诵读经典的诗歌,或者欣赏一幅名画时,也会有这种感觉。我们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绪,是因为它让人们忘记了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帮助我们与其他人团结合作,实现更高远的目标,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生存优势。
当你置身于某种你所敬畏的事物面前时,你很难将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如此一来,也就不会将自己所遭受的可能并没有那么严重的沮丧经历无限放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像说出自己的名字,以第三人称代替第一人称一样,你只是拥有了经历,不管发生了什么,随之而来的都是解脱。
当你在令人惊叹的景象中感到自己变的更加渺小时,你的问题也同样变小了。
既然敬畏感能给我们带来如此益处,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完全依赖所有的敬畏感呢?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们已经表明,有大约20%的敬畏经历可能会引发消极情绪。这部分敬畏都具有相似的特征,那就是具有恐怖性和威胁性。比如,大自然中的海啸、地震,还有战争。如果敬畏感中带有威胁,那么普通的想法就可能会转变成消极的思维杂念。这是需要特别规避的。
找出不带威胁的能让你产生敬畏感的东西,然后当你发现内心对话在不断生长时,你就去努力发掘这种情感。你也可以考虑在周围创造出一些让你每次看到都能产生敬畏感的空间。
相信我们有能力控制命运
敬畏感的有效力量在于它能让我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了解自己的渺小,从而在意识层面将问题最小化。与向生命的广袤无度屈服相反,我们还可以利用另一种杠杆来改善自我对话,这种方式就是给周围环境赋予秩序。
要想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理解控制知觉在生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通俗来讲就是“一切尽在掌握中”所带来的的安全感。试想一下,如果你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你还会对眼下的问题感到焦虑吗?你还会对未来充满担心吗?控制自己的欲望是一种强烈的人类驱动力,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命运会直接决定我们是否会努力实现目标,为此能付出多少努力,以及遇到挑战时能坚持多久。相反,如果我们对命运是失控的,那么,喋喋不休的思维杂念就会随时产生。当我们面对这些喋喋不休时,往往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掌控力,甚至会看到消极的虚幻的画面,并不断地去想象这些画面。这样就会使自身包括整个事情的走向越变越糟。
因此,为环境赋予秩序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要想建立这种环境秩序,需要做到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各种问题,相信按照制定的计划付出的努力都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因为整个世界的环境是有秩序的,所有的事情也会按照既定的秩序进行。当看到这一点时,会让你对未来充满信心,也会让你更容易预测未来。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扩展思维、组织周围环境来自己打造秩序感,从而增强我们对物理环境的可控性。比如,当我们遭受喋喋不休困扰时,我们可以采取收拾办公室或者家里、列每日计划等来为自己创造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环境,这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控制感。
所以,如果你是个容易焦虑的人,不妨观察一下你的办公桌、你的卧室,是否是混乱无序的;不妨观察一下你的人际关系是否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妨观察一下你居住的外围环境,是否是嘈杂的。如果是,那么,整理出一个井然有序的秩序,也许能够给你带来精神上的疗愈。
当然,过度的秩序感也是一种病。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出门前会将鞋子摆的非常整齐,差一点都不可以;洗漱台上的物品一定要按照某一顺序摆放等等。这些人过度地规范了环境,并上升为一种病态,他们这么做的动机可能只是为了从极致的秩序中享受控制感。
无论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敬畏感,还是我们本能地对物理环境的秩序产生需求,都可以说明,物理环境与我们思想之间的关联是多么的密切。我们生活在外部的物理环境中,环境中的不同元素都会激发我们内心的力量,左右我们的思想,掌控我们的情绪。但同时,我们也要相信,人类有想法、有意志力,我们可以通过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创建可控的秩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生。毕竟我们身处的环境之中还有许多特定的事情可以帮助我们驾驭脑海中的喋喋不休,帮助我们实现强大内心的自我对话。
好了,到这里《强大内心的自我对话》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就讲解完了。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听完这节后,你将如何布置家里或者是办公的环境?欢迎把你的观点写到留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