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来顺的创始人,丁德山老先生,是个回回,祖籍河北沧州市丁家庄。
丁德山先生的父亲,是个收鸡鸭鹅的小商贩,有一天,在收货时遇到无理之人,气愤之下,打伤了人,为躲避官司,拖家带口逃到了京城,在一个叫鸭子嘴的地方,住下了。
不久丁德山先生的父亲,因病去世,丁德山先生的母亲,一人实在无法养活三个还未成人的孩子,领着孩子到东直门外,投靠了一个熟人。
这一年,丁德山刚满17岁,他们一家四口,挤住在东直门外二里庄的一间破寒窑里,为了养家糊口,丁德山和二个弟弟靠给人挖黄土为生,原来北京城一到冬天,就得靠烧煤球、煤饼,取暖过冬,煤球、煤饼里面,需要添加黄土,才能把煤灰粘成团或块,由于需求量大,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卖黄土。
挖黄土,卖黄土是个苦差事,用现在的话将叫“没啥技术含量”,丁德山一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可是年少气盛的丁德山不认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丁德山向亲友借了一辆手推车、一条大板凳和一张案板,又向本家“丁记鸭房”借了几块钱,在刚刚开业的东安市场,北门不远的东边,摆了个小饭摊。
人无名不立;事无名不成;物无名不存。
在给自己的小饭摊起名时,丁德山像是胸有成竹似的一气呵成:东安市场在东华门外,属于东城,自己又住在东直门外,这一连串的“东”,加上十分强烈渴望生意能顺顺利利,于是给自己的小饭摊起名为“东来顺粥摊”,刚开始没啥本钱,就卖玉米面贴饼子、小米粥,后来有了积蓄,做起了回民的特色面食——拉面。
东安市场,原先是皇宫的马场,虽然变成了市场,管事的依然是宫里的一位叫魏延的太监主管。
爱吃拉面的老太监魏延,常来光顾丁德山的粥摊。有眼力见儿的丁德山,每次见公公来,都非常周到的招待、奉承,老太监的一高兴,就认了丁德山做干儿子。
清末民初,乃多事之秋!
1912年2月29日夜里,北洋军阀曹锟,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发动了兵变。
曹锟带领着士兵冲进东安市场,挨家挨户抢劫。混乱中,有名士兵用两桶煤油,泼在东安市场的的木板墙上,放了一把火,将整个东安市场烧成了一片废墟。
丁德山数年来辛苦攒下的家业,一夜之间化成了灰烬。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
在干爹魏公公的帮助下,丁德山很快起了三间瓦房,挂了块“东来顺羊肉馆”的匾额,开始经营起了只是羊汤、羊杂汤。
一天,两位客人来“东来顺羊肉馆”边喝羊汤边聊“正阳楼的涮羊肉”,其中一位眉飞色舞地说着正阳楼的大师傅,刀功如何了得,生意如何红火,只可惜太贵,吃不起!
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丁德山从两人的谈话中,发现了新的商机——涮羊肉!
丁德山花重金,将北京最有名的切肉厨师郑春荣请到了“东来顺羊肉馆”,让其在门外表演他的刀工绝技——切肉薄如纱巾,一盘精薄的羊肉片铺在蓝花盘上,透过红白相间的羊肉片可以分明地看见盘底的花纹图景。
为了能做到羊肉一涮即熟,鲜嫩可口,有入口不嚼即化的口感。丁德山在东直门外,圈了的几百亩地,专门饲养内蒙古的大尾巴绵羊,东来顺涮肉只选二至三年阉过的公羊或仅产过一胎的母羊,并且只要上脑、大三叉、小三岔、磨档、黄瓜条这五个部位的鲜肉。
羊肉的品质有了保障后,丁德山又在涮羊肉的佐料上很下了一番功夫。起初所用的油盐酱醋和涮肉佐料,都是从百年老店天义成酱园进的货。天义成与六必居、天源齐名,被誉为京城三大酱园。后来丁德山竟然把天义成收购了,改名为“天义顺”,真是一顺百顺!
为了改进涮羊肉的铜火锅,加大火力,丁德山甚至成立了一家打造铜铁炊具的长兴铁铺,为了铜火锅更好看,还采用了之前只有宫中才用的景泰蓝工艺,那优雅的蓝与富贵花相映衬,再加上顶盖上的袅袅轻烟,真是别有一番意趣。
丁德山在提高“东来顺涮羊肉”的档次的同时,仍然保留了贴饼子、杂面条、馅饼、氽肉丸子等大众食品。他在店中摆一些大板凳,专门给平民百姓就餐,饭菜的价格经济实惠。
丁德山的生意经就是:“穷人身上赔点本,阔人身上往回找;让他背着活广告,内外四城到处跑。”
一时间,“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成了北京城,广为流传的歇后语。
“中华第一涮”了,真是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