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生独自生活,抗水桶上六楼,自己换电灯泡,自己修马桶要被称为“女汉子”?
为什么男生不会修电器,爱好敷面膜,穿衣有品位要被称为“娘娘腔”?
因为:男女有别。
关于男女有别,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这似乎是社会常识一般的存在,背后,居然包含着文化体制的巨大的“定制”力量,让人不得不感慨,人类是社群生物,你以为的“自由自主”,不过是文化力量在背书。
为什么这么说?
费孝通先生在这篇《男女有别》里写道:
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
在乡土社会,文化规定着个人感情发展的方向,其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关系的稳定。男女有别,就是乡土社会为了社会稳定炮制出来的,生理区别之外的,关于亲密关系的隐形规范。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知道,感情是如何发生的。感情从心理方面说是一种体内的行为,是对于刺激的一种紧张的状态。如果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关联,经过了练习,已经相当固定的话,就会变成几乎是自动行为,就不会发生体内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不带强烈的感情。
比如你老是拿不及格的卷子回家,时间久了,可能你父母一看见卷子,就火往上撞。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中,因此可以说,感情是不稳定的,容易改变原有的关系。而要想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
所以,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既接受相同的意义体系,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反应。
之前说过,乡土社会附着土地而存在,而土地是不变的,因此,乡土社会里的人也不太改变,他们是彼此熟悉的,可是,既是祖祖辈辈都彼此熟悉,要想达到彼此了解,对相同的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还有一个天堑——那就是男女的生理差别。
没有做过女人,永远不可能知道生孩子有多疼。
没有做过男人,也永远不知道蛋疼有多疼。
都只能靠猜想,所以,费孝通先生说,男女的结合是基于异,而不是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追求充分的了解是很难的。并且随着共同生活程度的加深,相异的程度也是加深的,我们不仅携带着天然的生理差异,还携带着成长环境的差异,性格特质的差异,这些都会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愈加明显起来。求同的过程,必然充满着冲突,创新和变数。
而乡土社会,是不期待变数的,它害怕社会关系被破坏,稳定才是它的追求,因此,它干脆宣扬,男女有别!男人就该一身臭汗,不管赚不赚钱都得在在外头忙,女人就该纤细柔弱,温柔似水,它划定了男女大概的行为区分,因为有这些区分,男女之间是不必求同的,就像蚂蚁不必跟蜜蜂谈恋爱一样,“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
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同性原则比异性原则更重要,最明显的例子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所以,当一个女人婚姻不幸福时,所有的声音都在说,能将就就将就吧,男人都一样,换一个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男人也会在女人闹的凶的时候,表现好两天。这背后,仿佛可以觑见巨大的文化力量如同安抚吵闹的孩童一样,吓一吓,哄一哄,只为让孩童安静下来。
而我们正真的“独立自主”,是能站在文化习俗裹挟而下的洪流边,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