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笨笨熊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因其军事强盛与灭亡过速,而常令后人感思。那么,军事强盛的秦朝为何会轰然崩溃呢?今天笨笨熊从秦朝行政制度的缺陷上,带大家探讨一下这其中的缘由。在先秦时期,很少有农民起义。而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起初也不过数百人而已,却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史载:...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
从中可以看出,秦朝对地方(六国旧地)管理上的失败,可以说是弱不禁风,以致於秦朝在顷刻间就失去了山东六国旧地。我们都知道秦朝在地方上,是实行的郡县制,而汉朝建立后,鉴於秦灭亡过速,而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与郡县并存)。有人认为郡国并行制,是历史倒退,其实并不然。郡国并行制是对郡县制不足的补充,有句俗语叫“天高皇帝远”,郡县制虽然可以起到集权的效果。
但以帝国极其有限的人力,并不能对地方进行高效的管理。俗语“皇权不下县”,县令在过去就是朝廷正式官员的最低级别。其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过是朝廷的代表而已,实际上地方基本都是“宗族自治”(宗法)模式。荀子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燕能并齐, 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 故秦夺之。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
而秦朝初并天下,六国人心不一且旧有贵族势力根基太深,对六国旧地的管理就更需要加强,而将七国真正融合成一国更是需要漫长的时间。而秦朝对边远之地,也一概行郡县制,其实,就是对地方上的放任。秦统一天下之后,曾就对六国旧地的管理上有过争论。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遂)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过去一直有人将王绾等人与李斯的争议,看成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议。其实却并非如此,秦自商鞅变法起,已经废分封行郡县。王绾等人是认为,应该在燕、齐、荆(楚)等偏远之地,分封诸子为王,以对偏远之地进行有效的管理(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而其实,这是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占主导)与纯粹郡县制的争议。
再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齐、晋两国权臣)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而自陈胜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又回到了秦国与山东六国对峙的局面来看。淳于越的观点(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也不无道理,而李斯此次的做法却为更霸道(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对於偏远之地行分封之事,秦始皇亦两番迟疑不决,而让群臣议论。而李斯两番力排众议,并使秦始皇定下决心行郡县。由于秦汉以后的王朝,都是奉行集权帝制(郡县)以及西汉后来的七国之乱等原因,后世学者几乎都是肯定李斯的主张。
然而,站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七国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凝聚成一国。而对朝廷力不能及的偏远之地,实行分封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汉初没有分封同姓诸侯以镇地方的话,大汉王朝估计也就在“诸吕之乱”时大势已去了。今天,我们的民族主体之所以称汉族而不称秦族,而汉族的形成却也并非是自汉朝成立之始。其本身是需要极为漫长的融合过程,而在这其中是应当要肯定汉初分封对国家稳定所起的作用。如果秦始皇当初没有采取李斯的主张,而对偏远之地分封诸子为王以过渡。虽未必能阻止秦之灭亡的命运,但定不至於秦帝国顷刻间轰然奔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