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直在思考这个被咀嚼过无数次的问题:人究竟是为生活而工作,还是为工作而生活。
单看这个问题,许多人会嗤之以鼻:人当然是为生活而工作,如果是为工作而生活,那与不懂思考、没有感情的咸鱼有什么区别。且不论人与咸鱼在起源上有没有共通之处,先让我们把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来问问自己:生活是什么?或者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有些朋友回答我:“我认为生活就是清晨在鸟鸣中自然清醒,然后泡一杯茶,读一本好书。”;另一些朋友回答我:“我认为生活应该是‘寻一无人山谷,建一木制小屋,铺一青石小路,与你晨钟暮鼓,安之若素’。”;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朋友告诉我:“生活应该时刻不停的走在路上,去遇见未知的世界、未知的自己。”这些都是常见的回答,我们在各种媒体上不停的吸收着类似的鸡汤,并且纳为己有、深以为然。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有多少见解是真正由我们的内心萌发出来、经由大脑思索分析过之后,才表达或表现出来的呢?人是需要自主思考的,人的行为是需要目的性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就是思考我们的最终目的,只要目的地找到了,路总是四通八达的。
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深呼吸,把看过、听过、厌恶过或歆羡过的各种别人的想法从脑子里驱逐出去,真正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知道,一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不会这么快就告诉我答案,因为他给出的必然不是“我要有钱”或“我要去旅游”这样肤浅的答案,他思索的或许并不是具体的某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让自己心灵和身体同样舒适的生活状态——与自我和解,并被世界所接纳。
或许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种生活状态,就好像长时间的跑步,是为了体验突破时那种升腾的、想要飞起来的感觉,而强身健体、塑形减肥等都只是这种状态的附属品,就好像名誉和财富是成功的附属品一样。
但是生活与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结果与途径的关系。在我们的理想社会里,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达成想要的生活状态,我们通过工作来获得更好的生活。然而事实恰好相反,我们的工作在更多的时候阻碍了我们享受生活,甚至切断了我们通往更好的自己的路。
前几天有个朋友打来电话,信誓旦旦的说要辞职旅行,因为她觉得现在的工作让她完全丧失了幸福感,自己就像一台赚钱机器。她给我看整理好的线路图和必备物品清单,告诉我自己是如何的憧憬并充满信心,她认为旅行才是人生大事,让该死的工作见鬼去吧。说实话,我很高兴她有旅行的想法,所有的女孩子都应该去看看世界有多大,以免误会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但是工作并非旅行的对立面,而且抱有这样想法的女孩大都没能成行——要么没辞职,得过且过;要么没旅行,让梦想耽搁在路上。事后问起来,也不过悻悻的说:人还是要先过了生存期才能谈梦想。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简直是不能更正确的一句话,但问题在于,怎么才算过了生存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箪食瓢饮,身居陋巷不改其乐,最终成就贤名。而我的这位朋友领着每月破万的薪水,背着MK的包包,出门叫车,一周下五回馆子,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是其乐融融的小康之家,现在却告诉我她还没有度过艰难的生存期,这让居无定所的各种漂友们情何以堪?
所谓生存期,无非是衣能蔽体、食能果腹、有安身之所、无性命之忧,这就足够了,其他的都是衍生出来的欲望,是你认为你需要,并非你真的需要。在很多人眼里,生活总要具体起来才算是生活,而这种“被需要”往往是捕鼠的夹子,一旦夹上,除非你有断臂自救的觉悟,不然一辈子也就剩下混吃等死了。但是偏偏我们努力工作往往是为了体验这种“混吃等死”的生活。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物质享受,无论是偏安一隅还是江湖路远,只要它是合乎本心,能为自身带来愉悦舒适的感受,它就是好的,但是这“被需要”的感觉经常与我们的本心唱反调。比如我们认为自己需要有一个跟朋友一样好的包包,可手里又没有足够的可随意支配的财富,所以我们需要更努力的工作、省吃俭用,直到下次聚会自己可以仰着头背着华丽的包包站在朋友身边,这时我们才感觉到自己跟朋友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你的朋友可能并没有注意到你换了一个新包,即使注意到了,你的付出也不过换回一句无关痛痒的赞美。但是在你的内心,工作的意义却从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变成了赚钱买包的途径。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凭的往往不是物质的平等,而是精神的平等和彼此互利,你的工作带来的应该是阅历和价值,这才是吸引他人的法宝。许多人手机里存了几百个电话,但是当真正遇到麻烦时能拨的不超过十个,这其中再除却父母和其他家人,真正能寻求帮助的朋友可能只需要一只手就可以数的过来,并且这些人并非一定会对请求作出回应,因为你对他们没有用!
这是一句很有争议的话,但是在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被奉为圭臬:你想结交更多的朋友,首先你要对更多的人有用。愿意帮助你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需要你拿感情交换的,一种是需要你拿利益交换的,无论哪种,对于帮助你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是投资就会有风险,所以当他们对你做完“风险评估”后,认为你是有价值的,且这种价值是他们需要、将来也可以有效利用的,那他们就会帮助你。当然如果有些人帮助你时没有把它当做一种投资,那么恭喜你,要么你碰到了一个真正的老好人,要么你正在收到曾经投资所带来的回报。
我们上文提到的为买包而奔波的女孩子,她最初的目的可能并非买包,而是让自己在这个小圈子里重要起来。人都是习惯找归属感的,一旦落单就会感到剧烈的不适应,所以“中国式”集群的特点就是同质化,以集体的共同标准来要求自己。但这时候工作扮演的就不再是努力通往幸福目标的途径了,而是赚钱的途径,可是赚钱并非这个女孩的目标,她的目标是融入圈子,所以即使她辛苦买了包,也并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让自己找到圈子成员的痛点,即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并有针对性的做出回应,我想少许差异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的,我那位想要辞职旅行的朋友,她一不小心把工作放在了旅行的对立面上。事实上这两件事并不冲突,并非是由于工作不顺才想旅行,而旅行也并不是导致她想放弃工作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问题是,她可能在工作上做了错误的选择,并且在完全没有修正的情况下就轻易放弃了,不仅如此,还错误的把工作无聊归因到她的本心是想旅行上,但大部分的辞职旅行并非是真心热爱旅行,而只是为自己找一个不必直面失业尴尬的避难所,大部分的辞职也可能只是没找到真心热爱的事业而已。
工作是需要明确目标的,如果选择工作时仅从待遇、前景、规模等来考量,难免没有心生疲乏的时候,选择自己真心喜欢的工作,把它当做毕生事业,你只会越做越顺手。可怕的不是工作,而是不懂得工作的意义,把工作与金钱划上等号,在日复一日的厌恶中做着机械重复的事情,直到自己被身体或时代淘汰。其实只要想清楚你要什么,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依次实现,那工作路上的荆棘将为你编织成来日戴上桂冠时所走的红毯。
如果一定要说为什么而工作,那应该是为工作而工作,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好,而财富等都是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尺吧。
愿每一个人都被时光善待
愿每一种生活都被世界认可
做想做的自己,善良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