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走到岁末,终于把手机相册清理了一遍,速度快了许多。我一边保存一边删除照片,发现原来早两年的很多相片都没舍得删除,美好的回忆总想留在身边,偶尔翻出来看还是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有人说人应该往前走,总是回头看的人是无法走远的,是啊,前路漫漫,人一开始回忆说明就变老了。管不得这些,终究是个念旧的人。
这两日,一篇《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在朋友圈转发,勾起大家的集体记忆。细想之下,我们似乎已经很久未曾被“南方周末”这四个字激起集体的情绪反应了,她的声音已成了记忆中的回响,似乎不再属于“当下”。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已经侵占了我们大部分的阅读空间,目光所及的电子屏亦是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娱乐化渗透无孔不入。
如果不是这篇新年献词,都快忘了她的存在。《每一个这样的你都是英雄》,电影式的想象场景一下将我的脚底抽空,我悬了起来,不太喜欢英雄式的赞歌,也不喜欢宏大叙事,因为过于遥不可及。剖开光鲜外表下的底层景致,弱者挣扎的努力,小人物的奋斗,直面现实的勇气,呼唤正义公平的斗士,这些实实在在能够触摸、有血有肉的字句才最让人动容。我是英雄吗?从未想过,我只是一个在自己工作岗位拧紧的一颗螺丝钉,是这个社会大机器运转下的“无名之辈”。
像是一剂催人振奋的汤药,像是获得了力量,又感觉内里疲倦;那些重复从前献词文字的段落,无法感受到从前那样强有力的情感了。很多人评论说献词没了从前的锋芒,其实锋芒是其次,我觉得是少了“新年献词”的温度。
重新回看97年开始的主编寄语,后来每年的新年献词,还是会让人久久无法平静,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成了每个新年人们关注的“事件”,像一种仪式感,曾激起过年轻人的满腔热血。
那些留下来的文字,依然热得发烫,依然让人心潮澎湃,让人热泪盈眶。那是真实、坚定的情感,是对人、对社会报以真切的希望,是心与心紧贴在一起的温暖与信任,读者给予报人力量,而报人同样能让读者在报道中看到真诚、看到希望。
我们期待每周的报纸,比期待周末更为心急,我们等待的是一个个被道破的真相,是这个社会逐步变好的期盼,我们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让我们每个新年都能真的“让阳光打在我们的脸上”。
简单,像嘘寒问暖一般,真实,像话家常一般,诗情,每一句都是反复锤炼的金句,这是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原来的样子。“希望不会抛弃弱者,希望就是我们自己”这是新年贺词一再重复的话语,英雄自然可贵,但个体的力量才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她曾经告诉我们弱者并不可耻,弱者们身处弱处却不丢失人性和希望,他们善良并努力地生活在社会各个角落,对弱者的关怀和善意取代嘲笑、无视,才是这个社会需要找到的良知。
我们很容易被美好的事物迷惑,误以为这真是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逐渐褪去了对残酷现实和丑陋面的敏感度,我们的感知正在变得迟钝。2018年的疫苗事件持续发酵,调查记者冒着危险曝光的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获得了真相。
大家才猛然惊觉,近年来调查记者越来越少,全国也就剩下100多人,而类似揭露假疫苗事件的报道,我们已经许久不曾见到了。在面对美好、光鲜的一面时,也关注弱者,关注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刻画他们的模样,才能呈现我们社会完整的样子。相信在一次次的集体关注事件中,媒体依然是我们相信的力量,如澎湃、如新京报,如南方周末,他们只是换了一个战场,换了一种方式,他们依然在为社会的进步努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为保护我们的“英雄梦”发声。
像今年的新年献词说的那样,“我们同在一艘命运的船上,我们同在一辆疾驰的车上,生死相依,荣誉与共。”无论如何,还是要心怀爱与希望,才有继续前行的力量。回想起《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那富有激情的文字,是那样的让人充满力量,那样的令人满怀期待。
回想起来,那些期待报纸出刊的日子,仿佛过了很多很多年。
前一篇我已将伊萨卡作为自己的新年献词,以下摘自无数次默念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精神抖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水,因为我们爱的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的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的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相互关怀。”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希望从来不抛弃弱者 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2018年12月27日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