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755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2 分钟
最近在《商业周刊》里看到中国买台湾青年的相关报导,所给的待遇非常吸引人。但在这些政策的背后,你还需要从一个角度来看,那就是计画性生育对于人口减缩的影响。
在网路上看到几组数据后发现,中国在90年后(1990-1999)的人口数量,跟80后(1980-1989)的人口数下降30%,这批90后再与00后相比又降低20%左右。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正在由80后转向90后,这导致30%的劳动力缺口,可以说明中国企业在招人时,已经比平常更难招到人。所以,为了解决人力上面的空缺,面对人才的需求心转为更加的强烈,因为企业与企业竞争的,就是在比谁的组织能力更强,决定组织能力的,也就是里面的人。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更从组织能力来做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组织的核心;第二,组织能力的三支柱。
《对手偷不走的优势》里提到,所有组织都必须清楚界定,我们的核心使命与价值,因为这些核心价值是影响成员的行为反应。
例如,迪士尼乐园的演员,被赋予的使命是创造欢乐,在核心价值则是安全、欢乐等,因为这些演员都知道在乐园里的核心价值,所以在看见任何情况,都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因为那些价值观已经深入到演员的心中,知道当碰到不同情况时,当下立即要做的反应是什么。
换句话说,组织的核心,是帮助内部成员可以知道,即便是遇到超出规划的事情时,该怎么去应对。
如同品牌主张一样在《品牌的技术与艺术》中提到,品牌主张是说明品牌的核心精神,也就是品牌发展的灵魂,即便有再多的外部的形象包装,少了这种内涵,就无法从根本来做精神的传达。人们看到商品时,也就仅仅是一件商品,而不是一项生命。可以说,打造品牌主张,如同在型塑一个人,所需的个性与特质。
同样,对于每个组织来说,每个组织在最初创办的时候,这种组织能力的核心精神,就是创办人自己本身。 《故事行销力》里就曾提到,要找寻出一个品牌故事,创办人本身的经历就是一项灵魂,但要先清楚知道,不是说历史的回顾,而是要从事什么精神与使命,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果。
所以,对于组织的策略发展者,你需要思考,当你要提升组织能力时,什么才是组织的核心价值,可以透过以下的面向来找寻:
组织存在理由?
什么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现行我们的策略核心是什么?
那些是让我们赢的关键?
以上这是《对手偷不走的优势》里提及的组织核心来分析,另一个参考的模组是《从A到A+》中说道一项概念,那就是「刺猬模型」,所谓的「刺猬模型」是检视那些卓越企业的发展,都可以发现它们所拥有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是透过三个视角来决定:
你对什么事业充满热情?
你们在哪些方面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准
你的的经济引擎靠什么来驱动?
当初在分辨这两组模型时,一直在思考,它们两者间关联,一或者要放到下一层的杨三角来搭配。后来,还是把这两项模组放在同一层次来看,因为前者所提到的参考点,是基于团队内部的根本,也就是核心使命、价值。
而后者所参考的点,除了从内部的优势,还要从外部市场的反推到内部的发展潜力,以及市场的获利机制。
所以,在找出核心的过程中,会主要以前者为主,后者则是在最后检视的评断观点。但这时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一项核心无法达到当下获利,又或者当前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成效,是不是就很难做出长远的策略计画。
厘清组织的核心后,接下来从三个面向来探讨,什么是支撑组织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包含:
员工能力
思维模式
管理模式
这三者之间,员工能力可以从最初在招募时,清楚地分析出,哪些人才是你的团队需要的。 《Google超级用人学》就讲述,在google对比培训人才,它们更重视在最初招募人才的品质,但其实这也有盲点,因为google是知名企业,所以来应聘的人才,其水准与能力都有他一定的水平。
对于一般组织来说,你更要从一开始,组织的核心来思考,要打造你心中的理想团队,到最具体的实践,这些人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什么?以及相对应的特质?
如果是对于有一定时间的企业来讲,更需要着重在未来,也就是人才储备的角度来看,现在与到达那目标这之间的差距又在哪。
第二,思维模式,书中所指的思维模式,是指员工的思维模式跟价值观。
但这边可以再更具体明确的区分这两者,因为「思维模式」跟「价值观」这两者是虽然都在同一类别,但这两者还是有它的差异存在。
首先,我们要先清楚的定义这两者,所谓的「思维模式」是一个人具备思考层面,与个人的格局与视野。
「价值观」则是个人行为准则判断,也就是引导你做事情的行为。这一部分比较趋向从《对手都不走的优势》中提到的核心价值、基本价值、未来价值、潜在价值的价值来做区分,也就是在最初就先定义好,而在三角支柱的层面,则是来加以辅助到「思维模式」的解说。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是来自于任之间的差异。因为你认知上的顿悟,也许只是对方的基本功。换句话说「思维模式」的广度与深度,是决定一个人他的行为决断。
以组织的角度来看,「思维模式」的发展,会取决于组织对市场的连接关系来决定。假如你的组织是物流方面,所有员工的思维模式就着重在,怎么配送到用户的手中、如何更快,或者是降低投递错误率等。对于餐饮来说,他们的思维模式就在对于用户的品尝过程,与体验过程等。
可以说明,为什么一些在同一个领域待久了,很难用其他领域的想法来解决问题,这也应证,那些跨界打劫的人,并不是最懂那领域,而是能够串连起这些领域的思维连结。
所以,在「思维模式」的界定中,同样可以区分成,核心思维、基础思维、未来思维、潜在思维的面向,把思考的层面用不同领域的视角来检视,也就是未来组织能力的基本功。
第三支柱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最强就一定会赢,而是你能否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要回归到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
这边要先厘清一个认知,管理模式是用来支持组织的发展与成长,而不是让管理模式变成阻碍组织成长的累赘。
当一项政策的初衷都会是好的,但随着时间久了,或者是实施后反而制造更多问题,那就是要调整再修正,而不是再继续制造更多不必要的解决方式,从而创造更多问题。
所以管理模式必须基于几个要点:
支持战略
简洁清楚
讯息流通
授权整合
每一个面向都包含了组织设计的核心精神。换句话说,这些是指标依据,内部的管理流程则需要依据各组织的核心精神来做搭配。
最近从回看《部落领导学》,与杨三角的模型做搭配时,会不清楚之间的关系,但后来逐渐厘清这两套模型思考脉络,对于杨三角的架构,是从组织能力的角度切入,这只是组织发展的其中一项环节。
对于领导学理所提到的,则是以组织变革的角度来看,但这两者对应的发展时间是有重叠的可能。
当组织策略需要做调整时,组织能力也就需要调整,就如同组织的改造计画。换言之,这两者都有可能被应用在组织变革的环节里。后续会再从这两者同样是组织变革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两者在变革的角度与思考的脉络是怎么找出转型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