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3年读了50本书,2024年至今已经阅读了106本书。大部份是电子书。想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方法。
1)一目十行是存在的。或者称之为跳跃扫描。通过扫描段落中的关键字,得到基本信息。
2)我的阅读体验提升来自《罗马人的故事》这套书(盐野七生著作,整套书有十几本),当时是决定一个月看完,然后计算出来每天要看的页数,每天不管如何,哪怕是翻过去,也要看完。最终一个月顺利看完,感觉就像翻过了一座山。从此不仅阅读速度提升,对阅读大部头著作也不再怯场。
3) 我对于从头看到尾看完一本书有近乎病态的执着,而且对章节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在意。如果这个段落我既不能认为可以跳过,也无法看懂它跟前后段落有什么关系,就会陷入卡顿,有时甚至好几天都读不过去,会前后反复看,想找出为什么这一段接在这一段后面。
4)技术类书籍确实是最难阅读的,有些概念要消化才能继续往下看。主要看原理,适用的场景,和不适用的场景,重要的是避坑。
5) 同时可以看三四本,比如上午看这本,下午看那本,晚上看另一本。这本看累了,就换一本看看。
6) 一边看,一边摘抄,基本都是电子书。最近两月在 得到 看了18本书,觉得有意思的段落就会复制到云笔记。开车的时候切换到听书模式,过后还是会翻回去摘抄笔记。
7) 整本看完,会有好多段摘抄,然后再从头到尾看一遍摘抄出来的笔记,记下自己的理解(跟原文分开标注,哪些是作者的原文,哪些是我的理解)。对特别有感觉的,再在笔记基础上整理一稿,可以叫做“朋友圈版本”。
8)为了快速阅读,一般不看书中举例。例子一定是佐证作者观点的。例子真实性无法考证。同样可以举出反例来。所以,关注观点,以及怎么得到观点。那种通篇讲故事的书,就像我们高中写的议论文,读起来最轻松,跳过例子,总结下来,作者观点可能就三段。
9) 我的阅读内容选题方面总结为“2+X”模式。“2”是围绕着爱好和专业两个方面。我的爱好是历史,会坚持从商朝到现代,一路阅读朝代更替和主要事件。我的专业是计算机技术相关,数据库、编程、架构选型、人工智能等等,一切与我工作有关的内容。“X”是指某个特定主题,但不固定。比如经济学、心理学、国学、天文学等等等等。
10)所以,每个月10本书大概分布是:2-3本历史方面的书(比如《翦商》、《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3-4本技术相关的书(比如《阿里云原生框架实践》、《clickhouse原理解析》),3-4本当月我感兴趣的书,比如6月份我感兴趣如果提升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就看了《即兴表达》、《如何高效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