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麻宁的《陪你一起直播青春》,发了一条朋友圈,截图,发到了“麻范儿”。然后把这事儿就忘了,该看书看书,该扣手机扣手机,该睡觉睡觉。没想到今天将近中午,麻宁回复了一条。互联网就是神奇,都可以跟自己的偶像搭上话了。这让我这个生活在,在中国地图上都得用放大镜使劲瞅才能找到这座小城的姑娘,难免有些沾沾自喜。
兴奋过后,又陷入深思,如果麻宁及时回复我,麻宁还会是现在的麻宁么?
生活中,不管是点赞还是投票,我及我的小伙伴要么秒回,要么半个小时之内完成,最长也不隔一个小时。记得狂点赞那会儿,一节课下来,100多条动态。抛却这特殊时期,抛却我们这个大集体人人不自私,一定还有些什么可以说明我们如此上进的原因。比如舍得把最宝贵的时间不计回报的给了手机。
其实,比起那些严重痴恋手机的,我们这些人都还是普通级别的,没有因为扣手机忘记吃饭、耽误工作。拿我来说,睡觉、起床之前的一个小时之内,看看公众号,翻翻朋友圈。白天,看看书、听听戏、绣绣十字绣、收拾收拾屋子,(蜗居在家的小日子就是惬意)间或扣扣手机。晚上,跟某先生聊会儿微信,看看书、听听广播,再看看有没有什么赞需要点,票需要投。
看着挺正常,可是问题出在哪儿呢?如果把一天中零碎的扣手机时间聚积起来,是不是可以听完P3中《游园惊梦》的所有片段呢?看完戏曲频道的《九州大戏台》呢?读完一本《37度女人》杂志呢?如果麻宁及时回复我,一年之中,她得少看多少场话剧,少出几趟国,“城觅”得误多少“买卖”?
麻宁是谁,请自行百度,度娘介绍的比我详细多多了。从“新概念”到“城觅联合创始人”她走过的路程,最精彩的十几年,我都忘记关注了。后来,才知她竟参加过“红楼梦中人”选秀,在传媒大学四年保持年级第一,北大读研时“专业工作”风生水起。再次关注她,她还在北京交通广播,然后是创业,成为“城觅”联合创始人,与北大学长成婚。最近的动态,刚从南极过年回来。
一个出生小城的姑娘,这一路走的这么远这么坚实,着实让人羡慕。是什么让我们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我猜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生活圈里都是跟我们同等档次的人,大家差不多的经历,差不多的收入,甚至差不多的三观。没有比较,小富即安。听到上层圈里的动态,也只是当时羡慕下而已,几顿饭后,俨然已是过眼云烟。偶尔想起,可能会安慰自己: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不能说这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不对,但见过太多临渊羡鱼的同伴,我还是忍不住多想了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往前走一步呢?想多了才发现,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怎么做”,而是“开始做”,不是“往前走”,而是抬起脚”。再多说已没有意义,我知道鸡汤味太浓会反胃的。只是,想突破现状的我们,此刻,是不是应该退而结网了呢?
即使麻宁没有及时回复我,我也感谢她,一直一直给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