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妙轩的交往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初次见面便赠我《纸阅读》之小书,并亲自签名与我,使我对其治学严谨的态度尤为钦佩。当这位在出版界颇有威望的出版者提出将我的一些闲言碎语纳入《纸阅读》丛书中,我感到诚惶诚恐,也欣然接受,并且深感责任之重大。
黄妙轩先生的《纸阅读》的制书理念和我的艺术理念是有相通之处的,做一件事情,不做则已,一做就要沉下心去,哪怕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黄妙轩《做书半辈子》,我从事书法和绘画的研究探索也经历了几十年,从我儿时开始,虽然作为我工作之余的一个业余爱好,但这是我真正地的选择和追求。而今,我把我这几十年来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系统地整理出来,对自己也是一次梳理和总结吧。
创意之词虽然来源于美国,但是在中国古文中却不是鲜见。汉王充《论衡•超奇》中语:“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 ,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这里的创意似乎专指文学作品。而将创意之词用于绘画等视觉艺术似乎是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的专利,而我感觉中国的画家们似乎羞于谈论绘画创意,可能的原因是怕自己的独门绝学被别人学去吧。
我以为绘画创意的根本在于,通过构思寻找到方法、手段把心中的想法(图画)用笔描绘出来,而作品则是心中之画、思想之画、文化之画,所以绘画的构思创意才是一幅绘画创作的关键所在。我常说“一写才气、二写性情、三写中华文化”,就是在讲书法作品的创意原则,绘画也是如此,作品最终描绘的是创作者自身的才气、性情和所理解的中华文化,绘画应该从这三点出发进行创意和构思。
创意这个概念在中国绘画中一直迟迟没有出现的原因以我看来是多方面的。梳理传统的中国绘画发展,我以为一直是以工艺制作为主的,无论是人物画还是风景画,当时绘画的目的都是记录功能(当时的照相技术还没有出现),中国历史上的画家主要工作是记录当时的人物、场景、事件,必须采用刻画写实的手法,目的是让人能够看懂。包括艺术和文化价值很高的宗教绘画也是按照范本描绘神像,把众人认可的形象、场景刻画出来。在中国漫长的绘画史中,绘画者大多定位自己为画匠,追求的是技法,几乎很少去画自己想法的东西,这种现象越是靠近当代越是明显,导致工匠式的描绘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主流,这种刻意掩饰自己思想的创作自然会将创意放到次要的位置,虽然我们并不能贬低其艺术性。
绘画艺术的发展亦是随着时代前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所理解的中国绘画,描绘自己之思也好,描绘他人之想也罢,必须根植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造纸术的出现,东方书写工具——毛笔的产生,以及印章等要素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中国绘画自成体系,在西方的抽象艺术还没有出现之前,一些文人雅士早已在追求意境和人文气息,我以为,以笔墨线条为核心的中国绘画艺术早在宋代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熟度。从这一点上说,我认为中国绘画其实早已进入其艺术的高峰并且勾勒出整个人类绘画艺术的走向,这就是使用毛笔所形成的中国绘画灵魂——笔墨线条去描绘抽象的意境,而非写实派,作品选择的核心题材和表现的内涵根植于一个民族或者地域、国家的古老文化。
我的绘画创意理念的形成也是出现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也有过艺术探索上的痛苦、挣扎和盲区,但是我一次一次地挑战自己,否定自己,最终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是要能够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绘画,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在我看来,绘画是创作者和作品之间的独立关系,无关他人:一是展示才气,二是展示性情,三是展示创作者所理解的文化。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就是一个载体或者是一扇打开的窗户,它所承载的内容或者透过这扇窗户所看到的是创作者的思想、精神内涵,所以我认为一个没有文化积累的创作者的作品注定是苍白和平庸的。
我长期从事理科教学工作的经历使得我将绘画创意探索的过程或者绘画过程当成一次次的科学试验——笔、墨、纸就是我的试验工具和材料。在试验中,你永远不知道结果如何,一次次试验总结的是规律,这种试验性的绘画和创意虽然有目的性,但是没有功利性,和科学实验一样,结果不一定是确定的,没有压力,每次实验的结果都能使我得到技法和效果上的感悟。
在这本书中,我将我全部绘画创意的试验性探索过程和感触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希望读者不要当成一种技法或者技巧去模仿和复制,因为这没有任何意义,应该是为了给阅读者提供一种思路,创新和探索的路径。如果阅读者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则欣慰也。
浣成
2015年 春 于青城呼和浩特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