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自公元1124年。
这一年是北宋宣和六年,这是宋徽宗的年号了。
与北宋相近相杀的北方邻居大辽,也已经到了最后一任皇帝。
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原本只是辽朝治下小弟的女真部,不堪其治,强势崛起,建国大金,拉起了反辽的大旗。
在这一年,辽朝的末代皇帝已经是节节败退,四处逃亡的窘境了。
7月的一个夜里,一支二百余人的骑兵悄悄离开了此时立足在夹山(今内蒙呼和浩特西北)的辽廷,一路向西疾驰。
这支队伍为首的,是辽朝的都统,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算是皇族,善骑射,通汉文,是《辽史》中记载的辽朝唯一一个契丹族进士。
妥妥的文武双全。
生逢乱世,战完宋军战金军。
不幸还被金军俘获了。
“太祖(完颜阿骨打)爱其俊辩,赐之妻,而(耶律大石)阴蓄异志。”
身在曹营心在汉,找个机会从金营逃脱了,又回到辽朝。
只是可惜末代皇帝扶不起。
耶律大石的建议得不到采纳。
眼看就是亡国,只好孤注一掷,去把握住辽朝最后的西北重镇可敦城(今蒙古国境内),以图恢复大业。
走了好几天,才到了可敦城。
召集了周围各部人马,发表了重要讲话,大家都纷纷受到了感召,出人出力支持他的行动。
于是稳定下来,成为了一块根据地。
养兵五年。
耶律大石还是有战略定力的,他觉得以自己目前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抗衡金国,只能继续积蓄力量,往东往南都不行,只能往西拓展了。
列队西征,一路艰难跋涉,进入新疆,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修筑城池,招抚各族,公元1132年正式称帝。
史称西辽。
此时辽国已灭,南宋高宗也已跑到了临安。
当然,耶律大石还是想东征金国的,毕竟现在地盘大了,人也多了。
公元1134年,派军七万东征,刚开始征服了几个地方,但是茫茫戈壁,迢迢战线,牛马多死,最终无功而返。
耶律大石也是一声长叹。
重心只能是继续往西了。
新疆再往西,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地区了。
于是西辽碰上了当时的中亚以及西亚的霸主,塞尔柱帝国。
塞尔柱帝国是突厥人建立的伊斯兰帝国,曾经向西打败东罗马帝国,向东打败喀喇汗王朝,向南打败伽色尼王朝,很是强大了。
突然东边冒出来一个异教徒国家,还持续扩张,这必须收拾一下子。
于是塞尔柱帝国的苏丹集结了十多万联军,在公元1141年发起了对西辽的征伐。
耶律大石本来是想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动口就别动手嘛。
但是苏丹不接受,回信要求更改信仰,否则必被灭国。
信中恐吓:“我们军队能用弓箭把头发射断。”
耶律大石见到信后,命令手下抓住使者,再递给他一根针,要他扎断自己的一根胡须,使者无论如何做不到。
耶律大石说:“你用针尚且无法扎断自己的胡须,你们安能用箭射断头发?”
动口是动口,也不能净吹牛。
聊天是聊死了,打是不可避免了。
于是在撒马尔罕城以北的卡特万草原,双方兵戎相见。
西辽是辽的延续,而辽,实际上就是汉文化立国,和宋朝一样也自称为“中国”。
卡特万之战,成为两大文明难得的一次大碰撞。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西辽军虽然人数不占优,但是三路齐攻,塞尔柱军队首尾不能相救,全军溃败,据统计死亡多达三万人。
塞尔柱帝国势力自此退出西亚地区。
卡特万会战成为中亚史上著名的战役,穆斯林史学家曾说“在伊斯兰教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会战,在呼罗珊也没有比这更多的死亡。”
西辽国力大盛,各民族平等,各宗教并存,一举成为了中亚的强国,威名远播。
中国文化在西域再度盛行,延续近百年时间。
而卡特万战役期间恰逢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欧洲人听闻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支神秘军队竟然大破塞尔柱帝国大军,充满了崇拜。
“契丹”一词扬名中亚、西亚甚至欧洲,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国家以“契丹”的发音代指中国。
不过西辽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度并不高。
离得那么远。
联系那么难。
不过它还是值得被记起。
穿越雪山的雾霭,穿越戈壁的风尘。
中国文化曾经在那里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