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在老家过春节很是难忘,老家的年味十分浓郁,一进腊月就有了年的味道,年的期盼。开始了年的准备。大人们准备很多吃的东西,杀鸡宰猪、烹羊宰牛。还要准备孩子们过年的新衣服。腊月初八就是熬腊八粥腌腊八蒜。小时候的醋不知为什么那么好喝,每次拿着玻璃瓶去商店打醋在回家的路上都要偷喝掉一半。腊月二十三送灶王,买糖瓜粘住灶王爷爷、奶奶的嘴,望他们上天只让说好话不让说不好。二十三从上午到晚上鞭炮声就不间断。
除夕前一天开始蒸馒头,蒸枣山。枣山特别大上面的红枣特别多,枣山还有各种不同的造型,枣山供奉在条几正中“天地”“全神”的下面。大年三十贴对联、贴门神,那时的对联都是手写的字,黑色的字多,金色的字少,如果谁家的对联是金色的字那很是让人羡慕了。除了贴对联还贴门神,那时印象最深刻的门神莫过于“秦琼”和“尉迟恭”了,家家户户的门神差不多都是它们。过年时大人小孩都穿新衣、穿新鞋、戴新帽。贴新的对联、新的窗花、新的门神、挂新灯笼想必这就是所谓的“万象更新”了。
除夕晚上包饺子,一大家子人一起包饺子一家人说说笑笑有擀皮的,有包的,有调馅的,各安其位却又分工合作。那其乐融融的场景真是好不热闹啊!最后能包好多篦子以备第二天春节时大家一块吃。
贴窗花:记忆中村民们的手都特别巧,就用一些红纸和一把剪刀却能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有动物造型的,有人物造型的,有花卉造型的。还有福字的。总之各种图案都能剪出来。除夕村子里能放一整天鞭炮,从白天到晚上鞭炮声接连不断,尤其是在24点时是放鞭炮的高潮时刻,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虽然声响大但是孩子们却睡的特别香特别沉。对孩子们而,点燃的鞭炮冒出的火药味闻起来却是香香甜甜的味道。
小孩们最爱玩的就是“老鼠屎”摔炮,样子像老鼠屎,颜色却五颜六色的很是受孩子们的欢迎。如果一个一个的点着没有危险,但有的小孩装一衣服兜,如果不小心都被点着那可就完了,衣服烧烂不说皮肤还有被烫伤的危险。所以大人们总是千叮万嘱一个一个放,小心着点,注意安全!
村里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是拜大年。那时大人们除夕晚上不睡觉到初一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去各家各户给长辈们拜年,由于村里同姓的比较多,那自然同姓的有长辈的都要拜到。村里拜年的脚步能持续到初一的晌午,过了中午就不再拜了。那时村里的拜年的场景是成群结队,人来人往就和赶大集似的热闹非凡。我自认为拜年的习俗比较好拉近了人和人的之间的情感距离。也能让一年只回一次家,在外务工的人认识一下各家的长辈。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正月十五也是大人和孩子们都期盼的。因为可以吃元宵放烟花。咱北方的老家十五都是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其实元宵和汤圆是有区别的元宵的皮比较厚、馅少、个大不好煮,煮的时间比较长。汤圆是皮薄、馅大、个小好煮熟,现在咱们都是吃汤圆多。那时在老家都是吃元宵汤圆比较罕见。村里的晚上不像城里灯火通明,只是在每月的农历十五和十六的时候月亮比较圆比较亮。那时正月十五的天气还是很冷的,但是再冷也阻止不了村民赏月的心情。人们看着圆圆的月亮想着里面的嫦娥和玉兔此时在干什么?是不是也再俯视人间的新年。大们还会把新年的愿望和期盼像月亮祈祷。
而孩子们最期盼的则是放烟花,那时的烟花达不到“火树银花不夜天”,就是有钱人家在自家门口或者放到街上点燃供大家欣赏。虽然放的时间短但也是炫丽多彩能把村中黑暗的天空照的如同白昼。
村中的年能延续到出了正月。人们才会依依不舍地从年味里拔出来。迎接马上到来的春天,因为春节过后不久春天便会到来,春天代表着希望和美好!人们将会投入到新一年的计划和农活中。心中再期盼着腊月的到来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