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与十七位友人同游庐山,抵达大林寺。彼时山下春归,百花凋零,而山寺中桃花却灼灼盛放,强烈的反差触动了他,于是挥笔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开篇点出时间是人间四月,此时平地上百花已然凋零,“芳菲尽”三字营造出春光逝去、繁华不再的淡淡惆怅,奠定了惜春的情感基调 。“山寺桃花始盛开”,“始”字一出,与上句的“尽”形成鲜明对比,将山寺桃花姗姗来迟、正热烈绽放的画面跃然纸上,展现出山寺与人间在节令上的巨大差异,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惊喜之感 。这两句从空间角度,以人间与山寺的对比,描绘出截然不同的春日景象,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暗藏诗人情绪从失落向惊异、欣喜的转变 。
“长恨春归无觅处”,诗人直抒胸臆,“长恨”一词饱含对春光匆匆离去、无处找寻的深深遗憾,这份情感在登山前便已萦绕心头,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不舍与无奈 。“不知转入此中来”,一个“转”字将春天拟人化,仿佛它是个调皮的孩子,与诗人捉迷藏,偷偷藏到了这山寺之中,尽显灵动活泼。此时,诗人的情绪由遗憾瞬间转为惊喜,在山寺重遇春光,豁然开朗 。这两句从情感角度,完成了情绪的大跨度转变,也升华了诗歌主题,让人在意外中领悟到美好事物并未真正消逝,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 。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质朴,却韵味无穷,以简单的文字勾勒出富有层次感的画面与情感。巧用对比,将人间芳菲尽和山寺桃花开对比,突出山寺独特的春景;运用拟人,赋予春天人的动作和性格,使诗歌充满趣味 。桃花作为核心意象,象征着美好与生机;山寺则代表着超脱世俗的境界,两者结合,营造出空灵、清幽的意境 。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评价此诗“只四语,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大林寺桃花》在古诗词中独树一帜,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纪游诗,更蕴含着对人生的哲思,体现出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又富含深意的风格,对后世山水诗与哲理诗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