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找三号老板签字,问及其中细节,我解释了半天,对方一直不说话,突然来一句:“别只是嘴上的劲,我发现你最近挺会说。”
我本能地“啊?”了一句。“什么?”我问。
“没听懂?那回去慢慢想去!”
“哦”
回办公室的路上,我细想刚才的语境和态度:应该是出自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敲打。
于是得空就理一理自己究竟是不是只有“嘴上的劲”。
事实证明,这一点是值得高度重视的,但也在很多时候是我的短板。
请示汇报这种事的技巧和门道,还真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艺术。
不过对于进入职场时间不是很长的小盆友来说,上司一般比较喜欢实干型,所以你最好不是只有“嘴上的劲”。
能说会道是优点,但只能说会道,实事一件都办不好,也别怪别人不待见你。
三号老板之所以这么说我,也是有原因的。
那是几个月以前,上级部门来人要接待,我不知道是我忙中听错,还是上司含糊没说清楚,将下午的接待餐安排在了中午。
当我得知是下午的时候,菜都上桌了,退是不行了。
上司一个劲说是我听错了,但到现在我也没记得自己听错。好吧,原谅我是这种死不认账的人。
不能退,也不能浪费,就带着几个相关的人一起把已经上桌的菜消化了,把没上桌了退了。
大概这件事上司是给三号老板汇报过,并且明确是我听错了。
一百次成功大概没人会注意,但一次失误就成了领导们心中的梗。所以,每每遇到相关的事情,总要拿出来敲打一番。
再看看我让他签的单子,其中有一张恰好也是接待的单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说“你别只是嘴上的劲”了。
一朝被蛇咬,十朝怕井绳呀。
事到如今,已无需再去考究当时的真相如何,就当作一个教育案例,时时警醒自己勤操心、多做事、少说话,尤其是大话,千万不要说。
最近有个系统会,要选择合适的年轻人代表发言。
我注意到有个孩子挺爱写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看着精神头还不错,就先跟他聊聊。
说明来意之后,孩子当然很欣喜。说着说着,就有点急功近利了。
“姐,我就爱写东西,你看我是不是好好写一写,将来也能调到你们部门呀?”
我的天,姐暂时还没有能力和权限给你提供这个便利。不过就算有,孩子,你有这个实力么?
就说他写一些反应基层一线现状的小文章吧,文字功底还是有的,深度广度都有待大提升,在目前的阶梯内也不是最出众的,野心倒是不小。
不过,谁还没个追求了,有追求的孩子挺难得。
姐姐我本着对小同志负责的态度还是提醒了他:别着急,慢慢来,你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增加难度,把硬实力先提起来,机会自然就有了。
这孩子还算灵光,倒是没怎么反驳我,就岔开话题说别的了。
屏幕彼端,我还打下了一行没发出去的字:作为小白级别的人物,不要太急功近利,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说大话谁不会,关键在做好么?
太直接了有些打击人,还是按了“删除”键。
3
初入职场,我们总是想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存在感,获得认同感,有意无意地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风采,大声告诉别人“我能行”,大声鼓励自己“我可以”。
这样的心理并没有错,只是,小同志啊,那些豪言壮语吧,可以先放一边,动起来是关键。
就像前段时间跟着我去参加比赛的那几个小伙伴,当时因为考场失利受了刺激,回来的路上个个都踌躇满志,表示一定谨记本次参赛的教训,在岗位上好好提升实力,用一年的时间为明年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准备。
听的我也是激情澎湃,恨不得立马就扑到明年的赛场,把一等奖的奖牌收入怀中。
然而,过了那阵,大家仿佛都回归了现实,回到了原来的节奏,还是会在群里抱怨天气太热、工作太累、假期太短。
让我欣喜的是,大家并没有完全忽略那些豪言壮语,有人悄悄地利用工余时间训练,有人默默地将工具书放在床头,每晚睡觉前总要翻上一翻。
作为小团队的负责人,我也没闲着,对几次带队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归纳,有的现学现用,有的留待考证,有的与人共享。
提升我们能力和水平的,往往就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做起来就要命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才有句话叫“光说不练假把式,且说且行真功夫”。
那谁,手脚并用少动嘴,知行合一多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