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讲述两个重要的点。
第一个点:许多人无法领略孔子讲学的精妙就是因为——心不在焉。通过三点来阐述:1、孔子教化的特点。2、学生资格生而平等。3、心不在焉就会学无所得。孔子正身以教。
第二个点:人人皆可成器。孔子的人文教化,是极度关怀生命的生命教育。通过三点来阐述:1、列举庄子和荀子两个例子,说明要改造自己,了解生命。2、孔子的人文方法,放大生命的广度、深度、长度、亮度。3、学习改变生命的“道”,“道”的价值是至善。
本章节主要提及了求学者的心态和孔子的人文教化,为下一节做了铺垫。
这里只分享一点:心不在焉。
本章开篇就提到,为什么有那么长的一段时间,许多人对孔子不了解,许多人徘徊于孔门之外,许多人学了之后,没有办法领略其中的精妙?就是因为“心不在焉”。
这四个字出自《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在哪里?心不在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孔子称赞颜回为弟子中“唯一好学”之人,恐怕也是因为颜回的用心求学吧。
这不得不提到孔子收学生的条件:第一,受教者需“束修”,就是15岁以上。第二,受教者需“自行”也就是说要自动自发,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有积极向学的动力,只要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孔子都会教,不管是贫贱还是显贵,不管聪慧还是愚痴,孔子都能做到一视同仁。
可见,对于心不在焉的学生,大教育家孔子也教不了,对于求学来说,一颗向学的心是最关键的。有向学之心的人是自觉的,总觉得自己有所欠缺,他们身上多了谦逊少了傲慢,多了内省少了迷惑,凡事向内看,有敏锐的觉察力,不外求。向学如此,其实万事皆然。
一天,一起学习的好朋友说,小时候学习的劲头要是象现在这样足的话,应该都能考上数一数二的大学了。这句话听来让人不禁莞尔,但是真正的说到了点子上,对于不惑之年的我们来说,此一时彼一时的差别就是对学习的态度,就是“心”的差别, 不过还好,我们都还算是有福之人,在有生之年醒悟了,还不晚。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呢?他(她)们会不会走我们的老路呢?现在的学生书包越来越沉重,眼镜的度数越来越高,睡的越来越晚,可是真正用心学习、主动自觉学习的有多少呢?这是整个社会都该思考的问题。
“心不在焉”,第一步就该先把“心”找回来,有病就会有药,孔子告诉我们改变自己才是最大的成功,提出了人文教育,这本书刚刚开始,我们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