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认知,几乎就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因为技能上的差别是可量化的,不够熟练,多花时间钻研就是。而认知上的差距无法量化,因为这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别。
前几天,在街上碰到老同学,想着许久没见,就喊了另外几个同学在一起约了晚饭。
当聊到创业之后,一些同学很就争议起来:
“今年经济环境不行,这都是常识,你怎么还敢创业啊”
“像你这种公司,一倒闭,你可就什么都没了”
“趁现在手里还有点钱,不如赶紧买房,买车,找个稳定点工作”
“你也该懂事了,早点结婚吧!”
....
这左一句“常识”,右一句“懂事”,同学之间瞬间争执了起来。
但是我用我仅存的理智告诉自己:争吵解决不了问题。
最终这顿饭闹得不欢而散,正应证了那句话所说:
“认知层次不同的人,是很难沟通的。”
1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段话: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
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
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
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
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确实,认知越高的人,看事情也就越客观,他们遵从本质和规律办事;
负责操控世界的运转,而认知越低的人,看事情越主观,容易被表象迷惑,越容易有偏见,喜欢盲从,很容易被操控。
猎豹CEO傅盛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人的认知层次,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即自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95%的人处于这种状态。
第二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即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4%的人处于这种状态。
第三种是“知道自己知道” ,即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0.9%的人处于这种状态。
第四种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即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0.1%的人处于这种状态。
人和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这四种状态,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甚至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的原因。
撇除出身和智力等先天因素的影响,来自同一学校,年龄和学习成绩都差不多的人,工作之后之所以会不同程度的成就,绝大部分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后天养成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差异。
有一些人,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没办法继续跃升到更高的层次。
与其说,这是他们能力的极限。倒不如说,这是他们的认知水平一直没有提高,从而导致他们遇到了自我发展上的“天花板”。
有时候,我们已经够努力了,却还是看不到生活有所改变的迹象,内心就像陷入了一个迷宫,迷茫而焦虑。
◆ 明明很好学,刻苦学习技能,结果却依然比不过别人;
◆ 明明很有想法,拼命寻求机会,结果却依然屡屡碰壁;
◆ 明明很忙碌,天天加班,结果工作成效依然不高。
....
你会很无奈地发现,自己努力做出的改变,却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
你感觉自己是一直在往前走,不断进步成长,但事实上,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就像推磨的驴子,因为被蒙住了眼睛,所以它不停地一圈一圈地拉着磨。
2
前两年,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CCL)经过广泛调研,列出了10种对于能在某个领域中取得成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软技能,其中第一项就是:认知能力。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顾问委员的75名成员,在推荐领导者需要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时,超过80%的专家顾问也选择了认知能力。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大拐弯的时代,每一个行业的认知都在迅速叠加,跨界越来越普遍。
如果不保持的认知能力的更新,将很快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掉。
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里,努力已经只是标配了,那些胸有丘壑的人们,早早就看清自己的野心和抱负,评估好风险和收益、市场和未来。
然后以一颗无所畏惧,拿得起放得下,能够不计较眼前得失的心,坚定地去走每一步。
虽然我们都期待自己通过自我觉察,反思,更多角度的探索自我,接纳自己的情绪感受,探索内在的渴望,打碎自己,打破思维,方能重生!
但这并不容易:
成长似乎要投入很多时间和金钱,但是囊中羞涩,还可以怎么能够高效去探索自我;
我每天都身处在压力之中,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挫败而又无力,如何再去有精力去探索自我;
我知道要不断的成长,不断学习,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这太难坚持了,还有其他办法?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存在于怎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选择和怎样的人相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学习,也决定了你是否能掌握人生认知的规律,在不确定的人生中掌握主权;
写再最后:
思维,决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