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是想过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一种自成体系又能够自生自养的生活,我还在寻找。
一
冬日的下午,适合睡会儿懒觉,大约3,4点的时候醒来,看看表,伸伸懒腰,出门和闺蜜喝个下午茶,或者在咖啡馆里一个人拿本书,安静地坐着,不用言语,甚至不用怎么思考,哪怕就是一个人发发呆,也觉得很好。
总之,冬日是不需要劳作,不需要干活的,在我的印象里。一个人寂寞不是寂寞,无聊不是无聊,发呆不是发呆,清醒不是清醒。只是有一点淡淡地感伤,不知从何说起。
大约我是个过于活跃的人,所以说这样的冬季我并不是很欢喜,但我没有超能力把冬天赶走,我只能在狭促的房间里幻想一番,无论是下午茶还是咖啡时间,我都不是一个很精致的、看起来很优雅的时髦女郎,我幻想着那样的生活才是我应该享受的,但是幻想中的那个世界与现实中午后躲在被窝里尽管没有睡意依然不肯起床的我是有很大差距的,我这样想。
大约幻想是现实的一个出口,有一类人格叫臆想症还是什么来着,精神常常神游天外,常常有被迫害妄想症,我感兴趣的不是臆想中被迫害,而是臆想的范围居然如此之大,居然都能够无中生有,幻想出这样一出事件来,果然是精神病人思维广啊!确切来说这是种病。
这样的一个下午,又不愿起床的我应该做点什么呢?是看看心灵鸡汤给自己打打鸡血,还是看看人物传记相信他们说的‘you can do it.’,看那些成功人物是如何永不言败,走向人生高峰?看了一会貌似很有收获,心想成功人士果然是成功人士,果然有成功的特质!
在精神上满足自己之后,日子还是照旧。不过跟以前相比,我更加对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愧疚,“你不是说要创作吗,羡慕海岩人家能够写作、设计、商业都做到很好,可你拿什么跟人家相比?人家都这么优秀是怎么来的,是每天只睡3,4个小时奋斗出来的!……”我内心对我的鄙视已经达到了一万分,可是除了愧疚,我不知道拿什么去填补内心的空余……
如果人可以麻醉自己,醉生梦死,那我无疑是其中的高手。
就像中学时代晚自习一次突袭检查数学习题,我落了很多没写,心里惶恐不安,数学老师边看边摇头,说看你以后怎么补账啊!这都是多少年前的旧事了,早就烟消云散了,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对当时那位老师说补账的神情和语态记得一清二楚,仿佛昨天又回到了眼前。“补账,补账……”这样的一个新鲜的词跳入我的脑海中,就此安家了。我说不出是哪点吸引我还是打动我,我说不清。我只知道当时我内心里哪里动了一下,从此就不明不白地陪我走了这么多的路……
可能是我愿意相信因果报应?之前留下的债都是要偿还的?还是今天种下的种子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一天会以福报的方式偿还给我?我不知,但我愿意相信,相信一份等待,一份时光静好,终有所归、终有所报的愿景?
二
曾经有段时间我在疯狂地看书,经典名著,人文地理,畅销小说,我性格偶尔有些自闭,我也不是很热衷社交,如果出去玩的话我也玩的很开心,也有时会组织朋友出去high一下,但我始终不是一个派对动物,出去玩有点像伸出触角与正常的世界和人群去沟通。
但有的时候不是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让我有这样的热情去做,社交对我来说就是发泄下积攒在心里的晦暗的能量,给身心留下外界的刺激。但是这样的活动并不是很多,冰天雪地的冬天,我更少外出。
大约怀着这样隐秘的心绪,我在20岁左右疯狂地看经典文学和一些经典影视,就是愿意相信我有一天读的这些书都不会白读的,我周围的那些人有些很热衷扩展社交圈,这很好,但并不怎么吸引我,我对那些我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不愿违心地流露兴趣,是有些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是吧,可这就是我的方式。
在上海的某一次聚会中,我认识到周围的一些人,我旁边的一位女生读的是某国外研究所,我才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像我这样有些小才情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在上海不计其数,其实什么都不是,只是懒懒散散,抱着说不定哪天就中大奖的心态根本不行,在这里,拼的是努力和实力。
这里日新月异,人也应该是,不能停留在过去。
三
有时候会没有来头地喜欢日本的一些很平常的图画、场景。虽然我成长的年代日剧早就不流行了,但我还是看完了《东京爱情故事》,深深地陶醉其中,回味悠久。再后来接触日本文化是很喜欢日式家居,榻榻米,和服,温泉,庙宇,插花。都很美,有一种静静的、幽深的美感。不花哨,不杂乱,就是那样质朴,质朴到简单,简单到优美,优美到古朴,古朴到自然,自然到清新,清新到骨子里去。简单的刺身拼盘设计的都别出新意,并不惊奇的插画和盒食都让读者有深深的感动,大约在这样的不经意背后,是追求极致和打磨的匠心心意,每一个看到的人们,都领会到了。
看电影,看书,听音乐,去剧院,打游戏,看漫画。所有的这些精神活动我看到的是对日常的、琐碎的、庸俗的的生活的一种逃避。哪怕是暂时的贪欢,也聊胜于无。
为什么我喜欢看武侠小说,那是因为现实中我不能那样练就天下第一等的武功,也不能打败第一恶人,不能够惩恶扬善,也没有成为传奇的可能,我只是普通人一个,很普通很普通,我害怕我会淹没其中,我想也许有那一秒的例外,那就是我在文艺中得到的快感。
我时常猜想,人之所以这么热衷延续子孙,一是出于生存本能,二是知道自己终将有离去的那一天,想在人世间多存留些自己活着的证据,自己的基因往下传,就是最直接就强大的存在。在不在的后世,依然被崇敬被记起被怀念。生命和生存也得到了另一种方式的延续,很好。
而有极少数女性,自愿选择不育,比如李银河、羽西等。大约是她们对自我的追求很强烈,在事业上有着一般女性所没有的企图心。对于她们来说,创造社会意义上的价值才是自己的那碗心灵鸡汤。在没有子女陪伴的日日夜夜,有另外一种成就感被满足着,这也是另外一种对自己的成全。
四
人生来而不同,出生下来大多也不过是性情、爱好的差异,青春期、青年阶段的差异性一步步地显现,迈入社会后才发现原来人性五光十色。我看到过身边不同阶段的女性朋友,生活境地的差异很大。
到现在回想起来,也许从一开始,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就是有设想的,就是‘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事怎样的职业,我会在哪个城市生活,遇到怎样的一个人’。其实不是她不知道,只是深层次的潜意识告诉她,你要那样做,你要怎样做去追寻你想要的生活。如果没有到那个点,她是不会满意的。这样来自深层次的觉醒,指引人走向前面的路。
关于选择做什么事走什么路,其实多少都是试试。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无妨,只是如果不做的话会是心头的一个瘤,随着无为的懊恼而增加,之所以这样不断地努力,尝试,其实也都不过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让自己心安。
往大里来说,人生下来就是一团混沌,也许他的出生本就是个意外,但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刚刚好,不过是恰巧赶到,适逢其会,水到渠成。所以说,不妨广撒网,多结善缘,该用功时用功,该捕捞时候捕捞,慢慢等,等待生命中最大的那头鱼上钩……
我再年轻些的时候,也记得用力过猛留下的痕,留在心里的、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的旧烙印,如果我能告诉那时候的自己,我一定说不要灰心,是你的终究是属于你的!
五
人的作为、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人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更进一步地加强、塑造人的品行。
让勇敢的人去学会谨慎细心,让犹豫寡断的人学会刚毅勇猛,让智慧的人学会倾听,让世俗的人注重精神修养,这都是从侧面滋养自己的灵魂。
象由心生’,这句话是对的,某种程度上。今天所收获的,也都是昨天所播撒的。今天的自己,也就是过往的日日夜夜的自己所成就的。不客气地说,现在的境遇,也都是自己一手所造成的。人都是自己最大的菩萨,最大的债主,最大的朋友,最大的敌人,最真实的一面镜子,也是最虚妄的幻象。
“向前走”有时候也能误导人,向前走的时刻不能停,有时候也会陷入僵局,陷入困境,一团糊涂。停下来的片刻,让人反思,让人思考,思考从何处来,走到哪里去。这才是停下来思考的价值所在。
只不过走着走着,身边新人崛起,真不想承认自己青春所剩无几。
贪恋青春的孩子是长不大的,但总会长大的。魔咒听说是在30岁。
青春时常和堕落联系在一起。堕落是最容易的事,随着自由落体速度下降还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快感,只不过人如果都这样不爱惜的自己的生活,把它毁掉,这破坏的还要用什么去建设?
活下来,并留些什么。
六
孩子出生时多娇嫩、多幼小,看他(她)长大就像是看一个花骨朵一点点地开放,心中也收获着喜不胜禁的美好。其实看自己也是这样,人就是这样一步步、一天天、一年年地长大、成熟。只是希望成人的世界也不能够湮没孩童时期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但是,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工作几年,大多数的我们遇到了一个叫做‘追求成功’的怪兽,撕咬我们的内心。而成功的内核是‘有钱’。
商业化时代,什么都可以用金钱衡量,掂量掂量一个人用身价,身价多少多少,量化指标有有没有房子,几套房子,开什么车,是自行车还是国产车还是顶级跑车,穿的什么牌子,拎的什么包,被展现的无一不能够被包装被评估。这样多快好省的方法,简单粗暴,真让人喜欢。
可真正的奢饰品是生命,是人,一个人卸掉外包装,还剩下多少呢?这应不应该是价值的标准呢?
难道只有那些名牌包包鞋子才能被称为奢侈品吗?
一副名家手笔画作,一明式紫檀上好家具,这样有文化有韵味有历史的物件,是不是奢侈品呢?
博物馆艺术馆内,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也都是不能够用一串数字来标明的,那才是珍宝。
现在的媒体,尤其是时尚类杂志为代表,不断地鼓吹这样的人生观:进取、征服、获得名望、地位、权势、金钱、别墅、豪车、奢侈品等等不一而足。挣更多钱就是为了有一天买得起、过得上时尚杂志炫耀的‘高级生活’。而无奢侈品不足以显身价。这样的获取与消费,只不过向外走的越远,没有内省就怕是离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有人说而且现在竞争这样激烈,没有什么理由不去争抢自己有可能获得的利益。不是吗?
只不过生存资料和进阶砝码是手段、是目的,但远远不是终极目的。对物质的比拼和占有没有终点,现在媒体和广告一味鼓吹消费和奢侈,其实真的是把自己的精神层次也矮化了。
就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貔貅,只吃不拉,多形象,多能代表国人的热衷。
七
我曾有段时间非常喜欢网购,一天能收到好几个包裹。后来工作发生了些变化,我自己也处于调整期,那段时间我也不看卡上的数字,我让自己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不看购物软件。每天也就是吃饭、看书、睡觉。与外界也很少联系。有意识地降低对物的占有意识,慢慢地,我每天的花销比以往降低了很多,甚少感觉到有外界的牵绊。才有点体会什么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这才体会到‘人富有不是拥有的多,而是需要的少’的含义……
生活,本来就是有无数种方式的,只不过大多数的我们被媒体被广告洗脑,觉得追求“高、大、上”的生活才是生活。在这世上生活过的数以亿万计的人们告诉过我们什么是生活,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数以60亿的人也都告诉我们什么是他们的生活。
我大概是想过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一种自成体系又能够自生自养的生活,我还在寻找。对于那些在事业上表现很出色又能够活出自我的方式,我常常是投以羡慕的目光,比如苏菲玛索,比如张曼玉。那种悦己、自我、优雅的态度,很迷人。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