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哥伦比亚的倒影
每每接触一本新书都满怀激情,欲一探究竟。在阅读过程中尽享吞食消灭式的畅快。新鲜词汇与奇特句式让人兴奋,发现绝妙表达时难以抑制惊喜。
快速读完某本书后,短时间内不会再度翻阅,即使它值得反复咀嚼。只有将其放置一段时日,才能重燃阅读欲望。
或许是人的天性决定他无法长久对同一人事物保持高度热情,时间一长难免带上厌倦与乏味的情绪。
阅读带有抗拒成份便会索然无味。
连续阅读某位作家或同种类型的书籍,疲惫和腻味将催生出阅读抵触感。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我采取多本书籍交替阅读的方式,不知是否为坏习惯,目前暂时看不到弊端。
喜欢阅读并习惯阅读,只因需从书里获得清明的力量源泉,借以冲淡现实生活的纷繁。
每天固定一个时刻,让心栖息在俗世生活以外的地方,与平静安宁共存。
喜欢看怎样的书决定了一个人有怎样的思维倾向。人各有异,无可论断。
很多书籍带来思考与幻想织成的混乱,比如各类小说。
它确实能戏剧性地展示人生跌宕,使读者在思维里演绎一场腥风血雨,体会情绪波动的刺激与愉悦,满足大脑对猎奇与探险的渴望,并在自我对应中得到快感。
但这不是究竟。
我倾向于阅读一些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智性类书籍,只有高度集中智力才能准确分辨其思想涵义。
阅读障碍不光产生于言词表面,艰深思想更需要透彻理解方能领悟。阅读是与另一个灵魂的无声交谈,必须花费耐心与真情与之长久厮磨,反复交会。任何理解都无法一蹴而就。
作家惯于以感官体验抽象之物,再用精确文字描述记录。他们想人所想不到,或想人所想却想得奇妙。
向来会把喜欢的作家作品一看到底。代表作只是他巅峰时期的最高成就,不足以借此了解他整个人生。
对于真正喜欢的作家,似乎不看完他的全部作品是没有资格说喜欢的。
优秀作家与普通作家的差距能在文字水平上凸显,有时看上一段即能判定孰优孰劣。我尽力将阅读控制在文坛名家的范围内,所谓名家即是被时间与公众认可的大家。
相信经典读多了,写不出太多烂作。
作家的名字似乎都值得玩味欣赏,字与字的奇妙组合引来诸多遐想,仿佛这名字就是专门为他们设定似的,竟如此契合。
张爱玲,张显,爱情,的玲。拆开每个字都显平凡,连在一起便成意境。爱玲爱玲,像在低唤情。
木心,木头的心。自带诗意,素淡清雅有灵气。
余华,余下的繁华。简单,硬朗,隐隐苍凉。
苏童,苏州的童子。组合出阴郁美感,有江南的软和细腻。
王安忆,王气安能回忆。似南京缱绻,有旧梦气息,是湿漉漉的。
还有很多。
他们都擅长把凡人共知的事物写成另人惊叹的美,创造动作最小的艺术,以此为乐。
读者也都喜欢看他们玩这走心用情的文字游戏,聊以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