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和减法并存》
《误读红楼》的作者闫红在后记中说了她看红楼的方法:“我看红楼,是把那些人看成身边人,有时也当成我自己,推心置腹、推己及人,打量、比较、揣测、估摸,获得细微的经验,妄图将这经验淬打成一把钥匙,小心翼翼地去开启那些纷繁多变的灵魂。这个过程越深入,我越觉得,他们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种阅读的过程一定不是快餐型阅读,而是慢慢的研读,体会。如果说在阅读专业知识的过程,是不断给自己做加法的过程,那么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加法和减法并行的过程。
做加法,是因为能够不断的见识纷繁多变的灵魂,并映照自己。
做减法,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映照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建设。建设的过程是通过这些灵魂去做适合自己情况取舍的过程。这些灵魂并不都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而且有些是自己已有且并不自知的部分。当被映照识别出这些不自知的部分后,自己也就有了取舍的可能性。
闫红介绍贾宝玉的爱情脉络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证。最初的患得患失到后续共鸣的生命观,通过闫红解读的视角,能看出通过大的生命观对生活中言行、态度的影响。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加法和减法并行的过程。
加法指的是,宝玉逐步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女儿的泪都为他而流,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一步一步更丰富更细腻。
减法指的是,通过种种事件和交流后,他与黛玉有了生命观的共鸣,彼此不再有猜忌和试探,而是更专注于体会生活。
因为对红楼并不是非常了解,上面表述的内容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宝玉是通过不断的做加法和减法,不断的迭代了解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并做取舍的。
人是贪婪的,取是无尽的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
舍就会有一定的障碍。
舍与剥夺的区别是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
不过有些东西是无法被剥夺的,比如自己的各种观念。
这些观念只能自己主动识别、主动舍。
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门槛就是识别。
识别之后的取舍,相对反而简单。
识别的过程是不断拓展自己对自己认知边界的过程。
这几天又看白老师推的亚沙赛的内容。看到这个内容,心中浮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为什么要去参加亚沙赛?白老师为什么想要反复去参加亚沙赛?
我猜想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要更充分的认知自己的边界。而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这些边界通常潜伏着并发挥着作用,而这些潜伏的边界是自己并不能识别的。在极端的情况和环境下这些边界更容易暴露出来。
不过极端情况不常有,在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自己边界的一种方法就是像闫红所讲“把红楼中的那些人看成身边人,有时也当成我自己,推心置腹、推己及人,打量、比较、揣测、估摸”。
这不是像亚沙赛那种“快”的方法,不过也是“有效”的不断优化自己灵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