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出处无法考证,然而我所知道的事实是,现实中、网络上一提到教师,一提到教育,似乎赞扬与褒奖少一些,批评和抱怨更多一些。学生课业负担繁重,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孩子身心发展得不到关注,教育的问题,学校的问题,最后自然要让教师承担起来,仿佛教师真的就是学校的主人似的。至于热衷有偿家教、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收受学生礼物等个别教师的师德问题,板子更是打在全体教师身上。学校一旦有风吹草动,教师稍有不慎言行,就会引来铺天盖地的批评、咒骂,这和教师节庆祝会上的官方语言完全不同,所谓的尊师重教早就成了厕纸,在教师节这天擦完屁股,就被扔到一边了。
为什么教师职业不再“光辉”?这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教育局发文规定了学生到校时间,学校里打了折扣,七点多到校,教师们要求六点四十就进了教室。按照规定,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七个小时,可是那个学校不是“月上柳梢头”之后才放学。上级明文规定,假期不能补课,可是总有学校想偷偷摸摸的补上几天,好像这样就沾了便宜,可以提高成绩。总之,教师是最善于“自我加压”的群体,大家都在参与一场无声的竞赛,没有喝彩者,没有胜利后的花环,大家却都憋着一口劲,丝毫不敢懈怠,因为自己以外所有的教师都成了对手,对手如此众多,如此强大,这样的竞赛结果不言而喻,注定是失败,丧失了幸福感,迷失了人生方向。很多地方的政府已经开始“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的时候,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可谓不长,在很多单位都是“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教师生活不可谓不忙碌。然而,如此辛劳之后却无法赢得社会的尊重,这真的是一种反讽。
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西方的“教育”一词更能体现教育的内涵,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教师是关乎人的发展的职业。然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如今评价教育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升学率,学校为了升学率忙碌,教师为了考试成绩忙碌,加班加点,不择手段,在升学率的追求中恰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甚至连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没有了,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成为“学优生”,学优生如座上宾,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里没有立锥之地,本来是发展人的教育事业,如今成了摧残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名利场,这样的教育不受到质疑和批评才是怪事,体制中的教师自然也逃脱不了“帮凶”的嫌疑。
在这里,不是批评成绩好有什么不对,关键是这样的成绩是依靠什么样的方式取得的,学生学识以外的东西是否得到了关注,学生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发展?这正是今天的教育所欠缺的。事实上,对今天的教育现状,教师也是诟病多多,谁家没有孩子,教师的子女也要接受这样的教育,也是耿耿于怀的。对于自己的工作,很多教师并不认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事这样的工作,有反思意识的教师更觉身心痛苦,有批判意识的教师更想挣扎逃脱,然而更多的却是忍受,逆来顺受,把强奸当成“享受”。连自己都无法认同,自己都感到痛苦的教育,何来社会的认可?从事这样的职业,何来“光辉”?
去山东曲阜参观,看到孔庙,巍峨壮丽,气派奢华,孔子被封“至圣先师”,如今享受着一个太阳底下最崇高的待遇。可是,在春秋那个时代,孔子先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四处碰壁,郁郁而终,没有一个国王愿意给孔子一个地位。到了明清之际,孔子忽然成了名人,被很多帝王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我忽然想到,孔子这时成了玩偶,被摆上神殿,帝王们不过是想建成一套稳定社会的文化系统,孔子就成了一个道具。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事业,不过是给人们获取功名利禄的一个途径而已,从来没有关注过人,从来没有回归过人本身。不可否认,也曾有过钱穆、叶圣陶、陶行知、夏丏尊这样的大师,有过春晖、南开这样的优秀学校,但都是短暂的,偶然的。教师要想成为“光辉”的职业,真是不易。
说远了,但是古往今来,道理却都差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