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雨天是极富诗意的,密密的雨丝随风飘落在古宅的屋顶和天井里的青石板上,溅起一片迷蒙的水雾,这时谁若随意走进任何一座江南的古宅,那里面黯淡的光线都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朦胧的视觉美。
尤其是在雨天黄昏的古宅内,中堂里的挂轴、八仙桌、太师椅、青花瓷瓶,以及蓝印花布装饰物等等的物件,在黯淡的光线中若隐若现,那种明与暗揉成一片的阴翳氛围,更是显得幽邃神秘,令人浮想联翩。
这一切若是换在现代建筑敞亮的房间里,由于室外的光线能毫无遮拦地投射进来,使室内明亮得纤毫毕现。在这种环境下,就很难给人有更多遐想的余地,要想在屋内感受到一种朦胧美,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一直以来,不仅是对江南的古宅,我对所有浙东南及皖南地区的古宅,都怀有一种执拗的偏好。在我看来,这些古宅像是由浓淡墨色渲染而成的黑白画,它呈现出来的美正是东方古建筑独有的精髓。
譬如徽州古宅的“四水归堂”,就是前人懂得利用自然光线的典型例子。其采用天井作为古宅光源和通风的来源处。一年四季,天井上方云影徘徊,晨起时从东厢房窗棂间透进的微光,待到日影西斜,这光线又移到西厢房,在室内家具上映现出迷离的反光来,真可说是极富诗意。
这样的诗意美,自然惟有在东方古宅内才会形成。也许在西方人看来,会觉得东方古宅的光线太过幽暗,缺乏明净之美。不知道有些受西方美学观点影响的年轻人,是否也会这样认同?但对我来说,仍然会坚持“古宅的美正是在于其黯淡的氛围”。我相信,赞同这种观点的人应该不会在少数,尤其是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毕竟有不少人本就是在其老家的古宅内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对古宅的美自然会有其深刻的体会。
我觉得,画家颜文樑先生是很懂得欣赏古宅之美的。这在他经典的画作《厨房》中表达得尤为透彻。画面中,光线从右侧花格窗中微弱地透入,落在暗处的灶台及水缸和竹篮上,而烟熏的墙壁、悬挂的火腿、案板的木纹、以及一睡一坐的两个儿童,皆因这黯淡的光线而显得妙趣无穷。
这一切若换作在西式结构的厨房内,那不锈钢厨具的冷光,以及贴有釉砖的墙面,定会使美妙的幽境迅速消失,徒留下机械的秩序,再无丝毫趣味可寻。这正如谷崎润一郎所言的;“阳光底下无故事”。直白的明亮往往会把幽美意境的灵魂抽离,而东方的古建筑,恰是以其幽深的进深结构,将光线幻化得神秘朦胧,从而能让人生活在虚实交错的诗意之中。
而且,古宅的美除了幽暗的氛围,还在于它曲径通幽的藏之美。譬如杭州胡雪岩故居的回廊曲折如迷宫;苏州园林内的假山堆叠似云霭,其每一处月洞门后皆藏着一幅新景。春日里,紫藤垂落于漏窗之外,花影在粉墙上摇曳;秋夜间,桂花香渗入在石径缝隙,与月影共舞。这般“一步一景”的布局,恰似谷崎笔下“物与物创造的阴翳波纹”。诚然,江南古宅、园林里的景致,从不让人有一览无遗之憾。它借由廊柱、花墙、水榭、假山的分割,使人在移步换景中完成一场与时空的私密对话。
这方面,我觉得苏州同里的古宅,最完美地诠释了东方古宅之美。它以高墙窄巷隔绝外界,高墙内深藏一池睡莲、半亩方塘,倒映着飞檐翘角的剪影;游人穿过一层层门廊,忽见一扇雕花门虚掩,门后竹影婆娑,石桌上未收的茶盅犹带余温,仿佛主人刚刚离去。这种未完成的留白,又是东方古建筑另一精彩之处。它不展示,只暗示;不宣告,只低语。
在我看来,古宅的美,还在于它与世隔绝的安宁之美。古宅的墙垣不仅过滤了光线,也隔绝了尘嚣。这方面,皖南古宅给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譬如宏村、西递的古宅,其主屋往往深藏在多进院落之中,每一重门扉皆如一道结界。而最深处的房间,仅有一窗对着后庭的芭蕉。秋夜,雨打芭蕉交响着风声,令人恍若置身在深山老林的古刹之中。
皖南古宅的这种“进深构造”,不仅是东方古建筑的结构智慧,更是东方人对栖居的终极理解。安全感来自于遮蔽,诗画意萌生于幽闭。反观西方式的建筑,哥特式教堂以高耸的尖拱与彩窗拥抱天光,文艺复兴宫殿则以对称的立柱与长廊彰显权力,其美学内核在于展示与征服,而东方古宅的栖居理念则是退隐与涵容。
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赞叹漆器的美在于“灯影里的幽深”,我推想,若将此语移植至东方古宅,那便是漆木屏风后的卧榻、楠木橱柜中的青瓷。那年深秋,我在黄山西递古村小住,明清古宅的黄昏,夕阳斜照入厅堂,室内家具的轮廓渐次模糊,唯有铜香炉的镂空花纹将余晖筛成细碎的金斑,落在地面的青石板上,如星子坠入深潭。这般光影游戏,恰恰是现代西式建筑中绝难觅得的“隐私之美”。它将生活的情趣包裹在暧昧幽邃处,使寻常的生活在朦胧氛围中升华为雅致的生活艺术。
这些年来,我曾走访过不少浙东南、皖南,以及江南地区的古村古宅,所到之处,看到有不少古宅,包括我老家先祖传下来已历经两百多个春夏秋冬的徽派古宅,它们都已呈现出破败倾圮之状,那墙皮剥落处露出夯土和青砖的肌理,樑柱裂缝中钻出几茎野草,这颓败中反生出一股倔强的生命力。谷崎曾言,“阴翳之美需以陈旧为衣”,看来这些古宅正是以斑驳为墨,在时光的褶皱里书写着永恒。诚然,在我看来,那些被西方人视为黯淡昏暗的角落,实则正是东方人安放想象与诗情的圣殿。
是啊,一束微光、半截残香,便足以让灵魂在寂静中起舞。至于西方现代建筑的那些玻璃幕墙折射出来的刺目光芒、钢筋水泥骨架支撑起来的几何形体,纵使实用如工具,但终究少了血肉的温度。美,从来不是计算的产物,而是在幽暗处悄然滋长的苔藓,是在雕花窗棂上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痕迹,是东方古宅深处一声欲说还休的深深叹息。
古宅之美
古宅之美-插图17(1).jpg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