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我写了一篇《“三件好事练习”给我带来了什么?》的文章,讲述“三件好事”练习带给我的感受和变化。事后,我立马想到了一个问题,“三件好事”练习实际上非常适用于孩子们进行,我却没有提到这一点。于是,我马上开始整理“三件好事”练习用于孩子可能带来什么。
实际上,当我看到积极心理学“三件好事”练习的时候,我就曾经和孩子一起使用过。那是2018年11月份左右,不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个练习,我觉得应该不错,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试行。
我们开始的试行很简单,因为孩子上小学二年级,还没有开始写日记。我们采取的是细数好事的方式,并且主要在周末,我们出去玩的时候。一天周末出去上英语课时,由于真心想陪伴孩子度过快乐的一天,于是,一出门我就想起来这个练习,我跟孩子说:“宝贝,我们今天数数我们的幸运吧,看看我们能碰到多少好事。”宝贝快乐地答应了。出门去坐公交车路口遇绿灯顺利通过不用等,孩子称其为“第一巧”;公交车基本上没用等就到达,“第二巧”;遇到邻居同行,“第三巧”;看到精致的十二生肖雕像让她赞叹兴奋,“第四巧”;提前半小时到达学校,“第五巧”;认识了一个热情的小姐姐邀她一起玩小兔帽,第六巧;听说老师课上要带他们做水果沙拉,“第七巧”,就这样,孩子在上课前就数到了“七巧”!她很兴奋,带着快乐的心情去上课。上完课回家的路上,不用我提醒,她继续主动数她认为的好事,一直数到“十六巧”。这一天,孩子过得很快乐!
之后的一两个月,周末出门的时候,孩子会惯性地细数好事,一边走一边做一边细数好事。基本上每个周末都是快乐度过。孩子的心态也越来越好,认为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小孩(孩子本身性格属于内向谨慎型)。我作为妈妈,能够陪伴孩子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能够看着她开始相信自己是个幸运的小孩,自然也很开心。
2019年春节期间,学校布置作业孩子们可以开始写日记了。我曾经提议孩子每天写写自己的三件好事,但孩子的前两天日记都是写自己伤心和生气的事,可能是正好那两天有两件特别让她伤心和生气的事(都是关于她养的小金鱼的)。之后,她的日记没有进行下去。但是,周末的细数好事有时还在进行。以后的每个上学日,我会在每天晚上吃饭时或者睡觉前问问她:“你今天有什么好的表现吗?”“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今天有什么事让你特别高兴吗?”“有什么需要妈妈/爸爸帮忙的吗?”呵呵,正是那有名的四问(有时只问一两句)。刚开始,孩子会说一些好事,但很多时候,她也会说:“唉!除了考个好成绩能真正让人高兴,哪里有那么多好事啊?”对于她的这个回答,我内心认可。孩子本身性格内向谨慎,对好事的认定要求可能也严格,可能确实难以每天找出三件或以上的好事。甚至,有时候她会说一些自己的伤心烦恼事。这时候,我们就转向了对她的烦恼伤心事的探讨。我会认真听她讲,她一般是先说感受,然后说出发生的事件,然后是为什么的提问。听完她的讲述后,我一般会先问她“你看到了什么(事实)?”“你当时怎么想的(观点、想法)?”“你做了或说了什么(反应)?”在了解了事情原委及判断清楚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后,我再酌情考虑怎么引导她重新看待和解释这个事件,帮助她减轻负面事件的影响和压力。一时不能完全清理的负面事件和情绪,我还会记下我的感受和反思,然后安静清闲时再认真思考解决办法。这样,算是我代她写了一本成长日记,记录她的好事、坏事以及我的感受和反思。
再然后,在我投身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学习后,在进行“三件好事的练习”时,我告诉了孩子我的这项“有意思的”作业,并且一般是在孩子在场时完成这项作业。我会用讯飞语音记录上报自己的三件好事,大声说出自己的三件好事及其发生原因,让孩子听得清清楚楚,然后趁机问孩子:“宝贝,说说你的三件好事吧。”这时候,宝贝会进入认真思考状态,然后会数一数她的好事。这一次,她的态度放松自然多了,可以慢慢思考了,并且很认真地衡量哪些是“好事”。她会很快说出比如“我考试得了优++”、“老师表扬我遵守纪律”、“我充分利用课间时间完成了作业”、“我因为放学入队动作快而被奖励举牌”、“同学水杯洒水了幸亏我反应快及时拿抹布帮她檫干”、“今天我忘记带美术课用的托盘了,幸亏同学安慰我还送给我美丽的蝴蝶结和花做装饰。”、“谢谢爸爸给我做了我爱吃的”、“我勇敢地拒绝了某某的无理要求”、“同学喊我去一个可能有毒的地方去玩我没有去”、“我帮小鱼们加食”“我做了家务”等等的好事。有时也会在没有找到明显大好事的时候仔细搜索,然后说出“今天发生了一件不算太好的事,有人语言攻击我,但我没让自己受太大影响,应该也算是一件好事。”、“今天在学校里我没被选上花束队队员,当时我也没哭,这应该也是进步。”“今天我一直微笑,即便同学碰到我我也没有不高兴”等等的好事。我会认真重复并记录她的好事,然后和她讨论这些事发生时她的感受、这件好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件好事告诉她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让这样的好事更多地发生这样的问题。
就这样,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一起完成“三件好事”练习。我认真总结了“三件好事”练习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01、让孩子清楚看到自己生命的历程,向善而生
生命的历程有好事发生,也会有坏事发生。事情的发生也许不如人意,但生活就像流水,一切都会过去,总会有值得庆幸和珍惜的事情发生。让孩子细数和关注好事,会让孩子相信好事、期盼好事,从而承认和接受好事和坏事都有发生。孩子是最纯净的生命,他们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实,让他们看到生命有好有坏,同时教他们意识到生命的流动,相信美好总会发生,就是给他们最真实的力量。
02、孩子的安全感增强,表达能力提升
细数和记录好事,让孩子关注好事,无形中生命被美好围绕,孩子越来越相信爸妈爱她、老师同学们喜欢她、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优点和正能量,安全感增强,变得从容镇定。同时,每天讨论好事,我发现孩子表达能力提升,能准确表达自己感受,能形象细致地描述事情,还能有模有样地谈某件事情给她带来的好处和意义了。
03、让孩子越来越相信美好,变得更乐观自信
比如,我们最早的细数好事,让孩子越来越相信自己是个幸运儿,相信自己总会有好运。在后来的“三件好事”练习中,她有一次给我报告“三件好事”:“妈妈,花束队没被选上,我在家哭过以后又想开了,我还期待其他好事会发生,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乐观了。”那一刻,我感动得差点落泪。
04、让孩子更能品味美好,享受生活
细数好事的过程中,孩子都会深深赞叹和享受自己认定的美好。也因为关注美好,好事发生时,也更能及时发现好事来了,充分享受这件好事。花间的深呼吸、快乐时的哼唱、蹦蹦跳跳、情到深处的舞蹈这些几乎成了本能(也许本来就是本能,只是大人遗失了这项本能)。
05、让孩子记住成长中的好事,累积快乐向上的力量
细数和记录好事,让孩子更能记住生活中每一天每一刻的美好,记住自己成长中的快乐与满足。特别是看到自己美好时刻的照片或其他证据,或者闲暇聊天提到某项好事时,孩子可随时进入状态,再次重演美好。我相信,这些都有助于增进孩子向上成长的内在力量,成为孩子生命的基石。
06、孩子的自主创造力和行动力增强
孩子和大人一样,因为相信美好关注美好而愿意创造美好。我家孩子也一样。在细数好事和记录好事的过程中,她也更愿意自己创造好事。比如嘘寒问暖、主动做家务、给我们表演节目、端饭倒水为的是给我们增加快乐,给自己增加好事;学习更努力了,为的是取得好成绩;自己生活中各项事情都更求一个“好”字了,为的是对得起自己的“三件好事”。总之,孩子各项行动更积极,人也更阳光了。
07、让孩子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社会能力增强
好事坏事的衡量过程中,孩子更明白什么让自己愉快、满足,什么让自己痛苦、难受,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也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喜好。她会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需要,成就别人需要了。不再只是被动地感受痛苦或者哀怨了。
08、转化想法、成长心智,抗挫折能力增强
在“三件好事”的练习中,孩子总想增加好事的数量,因此,有时会来回衡量好事坏事。衡量之中,不知不觉发现原来有些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事情,换一个角度去看,又可能在促进自己成长,因此变成了好事,心情也因而豁然开朗,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增强。比如孩子说“今天发生了一件不算太好的事,有人语言攻击我,但我没让自己受太大影响,应该也算是一件好事。”甚至有一次孩子说:“今天我感觉要谢谢某某某,是TA的打击让我更强大,让我学会了幽默。”这些肺腑之言,都是孩子在好事坏事总结过程中自己思考练就的。
以上这些是我从家长的角度感受和体验到的,对于孩子的内心来说,细数好事记录好事带来的长期影响可能只能在她成长过程中慢慢呈现了。
写到这里,我还想说一下带孩子进行“三件好事”练习能给家长带来什么。我认为,家长可以从中看到孩子的爱、品格优势、兴趣、需求、目标、努力,看懂孩子的快乐和痛苦,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用对的方式去爱孩子,去支持孩子健康成长。
实际上,“三件好事”的练习已经被世界上一些学校使用在他们的积极教育中。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学校的使用情况和他们带来的成果。
首先是宾夕法尼亚复原力项目,这是20世纪末由积极心理学家们设计的一个韧性项目,被认为是积极教育的先驱项目。 这一项目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突出优势;二是增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优势的能力;三是促进复原力、积极情绪、意义和目的以及积极的社会关系。1995年至2016年20多年时间里,先后有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儿童以及8至22岁的青少年参加该项目。这个项目主要的练习中就包括“三件好事”练习和使用突出优势的练习,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练习内容。项目的实证研究表明,该项目在减少并预防抑郁症的出现、减少绝望、预防需要就医治疗的抑郁和焦虑、减少并预防焦虑、减少行为问题等方面都有明显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练习能使得孩子们变得更乐观。
其次是澳大利亚基隆文法学校,学校于2007年请积极心理学专家设计了积极教育课程,包括“教授积极”、“嵌入积极”、“活出积极”三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小学老师以“有什么好事”开始每一天的教学。有关的一段记录是这样的:
和所有基隆文法学校6岁的孩子一样,凯文身穿校服与同学们一起开始了新的一天。当老师问“孩子们,昨晚过的好吗”时,凯文举起了手。还有几个一年级的孩子也渴望回答这个问题,分享他们的好事,比如“我昨晚吃了最喜欢的意大利面条”或者“我昨晚和哥哥玩跳棋赢了”。
凯文说:“我姐姐和我,在饭后打扫庭院,扫完后,妈妈拥抱了我们。”
老师接着问凯文:“为什么分享我们的经历(好事)很重要?”
他毫不犹豫地说:“因为这么做使我感觉很好。”
“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凯文?”
“还有,我每天回家妈妈都会问我过得怎么样。当我告诉她时,她会很开心。妈妈开心,每个人都开心。”
基隆文法学校的老师反映,由于这个活动,每天都有一个好开端。
看到这些例子,你有什么感觉吗?你打算让孩子进行“三件好事”的练习吗?如果你打算练习,我的建议是:对于10岁以下孩子,可以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在讨论中进行,互动可能让孩子觉得更有趣,也能拓展孩子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孩子更希望和家长在一起,家长还可因此而和孩子有更多的沟通交流,更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讨论完后,可以由家长记录孩子的表述,形成记录。对于10岁以上孩子,可以尊重孩子意愿,采用讨论或自己记录“三件好事”日记的形式进行。当然还要注意,活动的进行要自然、要尊重孩子意愿、不强迫孩子,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带动孩子进行这项活动。
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考虑好然后就行动吧!
注:本篇文章来自公众号爱心树A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