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听苏晓波老师的课,觉得他在讲什么呀?什么也没讲,就是听音乐、朗读、听音乐……再听苏老师的课,有味有感受,自己也尝试着连麦朗读,却被老师说成是割大白菜似的朗读……前天晚上是共读里尔克的第七次课,当时听时也没有特别的感觉,今天复听时,感觉感受很深,再次听,理解了老师说的什么是没有客体的朗读,真正的朗读是连主体也消失了……自己也尝试着那种朗读。
进而老师就讲了什么是客体和物体,客体是让人注目、凝视的,没有预定的注目,还是相互吸引,这才是真正的客体。在专业的领域,当主客体消失时的美好瞬间,万物寂静,没有了客体的天籁之音。语言是不可了解的,你了解的那部分都是无可轻重的。人们往往害怕看见那种没有客体的某种东西。
精神分析师的至高无尚的伦理是:不挖。
爱的体现:并不需要深挖,原因是你体会到的并不一定要侵入他。
朗读是你与文字的联结,与诗的情景联结,融为一体了,这就是没有客体的朗读。
有同学问,同样是里尔克的一首诗,不同的译本有不同的译法,我们读了那么些天,我们到底是不是在读里尔克?
我想问的是:这不成了不知主体的朗读?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