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表姐28岁时还未结婚,这在农村,好像成了一件特别丢脸的事,舅舅舅妈一家人为这个最小的女儿的婚姻操碎了心,一年都不知道相亲了多少个,可怜月老的线一直不牢。
就在舅舅一家都快要放弃的时候,表姐和她的初中同学好上了。对于舅舅一家而言,就像放下了一块大石头,终于要成家了。
但随着热恋褪去,这场关系才开始暴露出问题。因为习惯认知差异,真正生活在一起后两个人的冲突越来越大。表姐在城市求学工作过,生活有点小资,被表姐夫骂她做作;他总是进门就一身邋遢地倒坐在沙发上,而不管刚从厨房出来身上那股浓烈地油烟味和各种菜渍;下班没事干之后就是大牌赌钱,丝毫不顾表姐一个人在厨房忙碌家务搭把手;后来有了宝宝后,也并没有表现得更加成熟,承担责任,更是嫌弃表姐身材走样,做事太慢等等。
一场为了避免让自己成为被人嘲笑为“剩女”而匆忙结合的婚姻,现在真是让不怀好意的人暗地偷笑。
02
作为女性,我一直很怀疑尤其很不喜欢“剩女”一词。我们又不是菜市场的菜,也不是门店里衣服,被人挑挑拣拣。现在城市里的未婚的女性,绝大多数都是主动选择单身而不婚的,并不是因为没有机会结婚,也更不是被谁挑挑拣拣而像菜叶一样剩下的。
但是“剩女”这个词一方面被部分男性拿来嘲笑那些未婚的大龄女青年,另一方面也被部分已婚女性拿来讽刺她身边的同伴;好像他们是世界的主宰一样,可以拯救这些大龄女性于群众的水火;好像已婚女性婚姻真的多么幸福一样,值得所有人效仿跟随吗?
无意中得知一个女朋友,她在家待业,老公到手工资不过5K多,在那个一线城市,全凭双方父母节俭,省出了首付,但剩余房贷压力并不小。她只是会在每次临近还贷时跑去跟朋友诉苦,抱怨老公赚的太少,同样也为赚钱烦恼,并且加上赡养四个老人的压力,这些也够她承受的。两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婆媳关系紧张也不是一两天,后来我才知道她从怀孕起就一直住在娘家,现在孩子都快上幼儿园了,也没有要搬回婆家的想法。
但她每次,见到我那未婚的朋友,总是要跟她“炫耀”一番,有老公疼爱,把手机里孩子的照片一张一张介绍给朋友,等待朋友那夸张的脸做羡慕妆的大喊“好可爱啊!”才肯罢休。
但从她脸上那疲惫的黑眼圈,有点乱糟无序发尾干枯很久未修理的长发,一直穿着结婚前的衣服来看,都好久没见过她打扮过自己了。
“你也赶快生一个,到时可以一起玩呐!”她满意地吐槽到。
03
结婚是一种选择,不婚也是一种选择。没有哪条法律说,不结婚是犯法了吗?社会对未婚女性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一样,格外严格。
你已婚你快乐,快乐你的快乐好了,关我们P事?同别人选择不结婚,选择单着,又关你们P事?
参考社会上配偶选择,A男B女,B男C女,那么最后可能只会剩下A女和D男。从这条意义来看,最后剩下的未婚的女性素质要比男性高得多啊!
A女本身条件不差,凭什么要去将就选择跟自己完全不同Level的D男呢?她有那么多优秀的品质,可以创造出想要的生活,她的人生价值怎么可能因为一场婚姻说了算呢?其实,任何一个人的价值都不因为婚否而决定。
04
曾读过一个IT方面的报告,很多女性在编程方面的优势和创意都胜过男性,但奇怪地是从业的女生比例少,即使那些很有天赋的女性程序员,在职场中的表现也很平淡或者后期选择转行。
后来有人去大学里做了个研究,发现女性自己在认可自己价值方面,有自我设限的部分。比如一道很难的编程题,即使有女学员已经做出来了,她也不敢向老师汇报她的结果,担心自己的思路是错的;而一起学习的男性,可能思路没有这个女生好,他却敢跟老师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敢于表现。
同样,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女性在自身条件90%符合时才会考虑去申请,而男性可能在条件50%符合条件下就去尝试了。
这可能是一种性别天生的差异,但也可能是社会进化过程中,社会自然而然地对男女性别角色进行了分工和调配,而尽管,可能是个无意识的过程。
05
回头再看“剩女”一词,我只希望这个社会将更加的文明和开放,给予更多机会,接纳女性按照她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和发展,绝不仅仅以婚姻来评判一个女性的价值。
诚然,职场也如此,不因性别自我设限,敢于拥抱更多可能性。